一個午後,我經過街邊時,看到有一個茶館叫“晴耕雨讀”,這讓我很好奇,于是就駐足觀望,并讓我想了很多!
晴耕雨讀,就是晴天耕耘雨天讀書的意思。晴雨是天氣的變化,是客觀條件,耕耘和讀書是主觀能動。你不能決定天氣,但是你可以決定你的行事方式。
據說,“晴耕雨讀”這個詞源于諸葛孔明的一句話,“樂躬耕于隴中,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以待天時”,私以為,這句話有充足的躬耕及讀書之意,卻并沒有美學和道學層面上的妙義。孔明終究是懷着濟世扶危的抱負與熱忱,最後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當你讀到“晴耕雨讀”會想起什麼呢?會聯想到什麼情景?抑或勾起了您什麼情懷?我想到的是:
1)我想到陶淵明“采菊東籬”的淡雅與悠然,便淡淡地融入到這四字之中。想起他的詩: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是辭官歸隐的代表。那份率性與恬淡勾起過無數人心底動蕩的漣漪。他忙時躬耕隴畝,鋤地拔草,閑時飲酒賦詩,待客會友。
有十餘畝地可耕,八九間茅屋草舍可居,屋後榆樹柳樹可遮,屋前桃樹李樹可養,村落上飄着袅袅炊煙,深巷傳來狗吠,桑樹上有雞鳴。如此鄉村風物為伴,生活自在安閑,他是多麼悠然自得。
他的組詩《歸園田居》和《飲酒》系列,充分表達了辭職歸田的歡愉和鄉居自然的樂趣。
2)王維是隐居山林的代表。年過不惑,面臨易變的時局,王維購得宋之問位于長安東南的藍田别墅,營造出獨屬于摩诘居士的“辋川别業”,開始過着半官半隐的山居生活。
他把這座别業修成了一處可耕、可讀、可漁、可樵的勝境,設計出20個景點,每個景點都賦詩一首。得此清淨之所,終于可以與朋友在山壑林泉之間,鼓琴唱合,寫詩作畫,豈不快哉!
3)蘇轼一生情系百姓,是個一心為民的好官。可惜他官運不順,多次被貶,可仍在各地為百姓做實事。他修築蘇堤,赈濟災民,捕蝗抗災,引泉入城,創辦東坡書院……都是蘇轼為民創下的實績。
蘇轼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初到黃州,他開荒種田,就惦念起當地的美魚香筍。在惠州,他開發出羊脊骨的新吃法,情願日啖荔枝三百顆。
他每到一地,都自己動手,用粗樸食材研制美食。另一邊還将烹制方法記載下來,如《豬肉頌》《菜羹賦》等。蘇轼借助美食綻放個性與智慧,進行自我療愈,這種樂天知命,潇灑達觀的态度,無疑也是命運的饋贈。
4)耕與讀從未分離,這點在錢鐘書先生和楊绛身上體現的淋漓盡緻。兩人在晚年潛心做學問。楊绛據親身經曆寫成了回憶性散文《幹校六記》,正是她真實的生活提供了最生動的注腳,那些凡人瑣事,用淡淡的筆調平靜地講出,細細品味之,才見得到寬容與悲憫。可見,耕與讀,勞作與著述,就是這般相輔相成。
結語:
晴耕雨讀,作為實實在在的中國傳統耕讀文化,它從農耕文明誕生之始延續到當下,一直都在熠熠閃光。千百年來,成為文人士子心中燃燒的火炬,是知識分子們心底起伏的浪濤。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日裡幹完田裡的活,夜晚于燈下讀書。或是天朗氣清時耕作勞動,風霜雨雪時在家讀書。
這種耕讀文化體現的是華夏文明的傳承,是身體與靈魂都在路上的勤勉,是物質與精神齊頭并進的豐盈。
晴耕雨讀的情懷,年長埋在心底,我多想在那種山水之間,在氣候宜人風景如畫的地方,有一個院子,庭前栽種一些花草,屋後生長幾叢翠竹。四季都有花開,長年都能散發芬芳!慢悠悠地度日,全憑自己内心的喜好,每天隻做一件事,隻看一片雲,泡上一壺茶從早上到晚上。
聽鳥叫蟲鳴,看滿天繁星,伴着日出日落,等雲卷雲舒,喝茶、發呆、曬太陽!
或者,粗茶淡飯,内心安甯,人間煙火的日常,就是最好的時光!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份對耕讀文化的判定,晴耕雨讀,它引導我們詩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我們融于世适于世的心靈淨土。
時代的每一次更替也賦予它嶄新的内涵。它傳達的是一種耕讀的精神,一種和諧的心境,一種自覺的文化追求,一種揮之不去的理想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