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發生退化,聽力也是其中之一。
一般來說,60歲以上的老年人,雙耳同時出現逐漸緩慢加重的聽力損失(聽力下降),在醫學上将其稱為老年性聾,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耳背”。
老年性聾還可能伴有理解力下降,導緻“聽不見”與”聽不懂“同時存在。
老年性聾跟年齡直接相關
總的來說,60-70歲的老年人,老年性聾的發病率約為40%-50%;70-80歲的老年人,發病率為50%-60%;80-90歲的老年人,發病率可達70%-80%。
老年性聾還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有關,環境因素比如接觸了噪音、使用了耳毒性藥物、病毒感染等。
另外,一些基礎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三高會影響血管健康,影響耳朵局部微循環,最後導緻聽力下降。
聽力下降的嚴重程度,根據聽阈(人能聽到的最小聲音強度)範圍,可以分為輕、中、重、極重四個等級。(聲音參考:說悄悄話的聲音約為30分貝,正常交談的聲音約65分貝)
在老年性聾早期,常僅存在輕度聽力損失,這時可能隻表現為說話聲音、看電視聲音較大,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患者也往往意識不到。
但如果不加控制,聽力損失繼續惡化,還可能逐漸出現中度乃至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
老年性聾會增加老年癡呆的風險
老年性聾的危害可不僅僅是聽不清楚話這麼簡單,還會降低避險能力,比如在馬路上聽不到機動車的聲音而發生意外等。
還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社會交往,聽不清、聽不懂别人說的話,自己說話大聲别人也不願意聽,這樣一來與人的交流就會越來越少。
長此以往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會影響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導緻認知障礙,大家常說的老年癡呆(阿爾茨海默病)就是一種認知障礙。
科學研究表明,聽阈(人能聽到的最小聲音強度)每上升10分貝,老年人出現認知能力障礙的概率便會增加20%。
輕度聽力損失的老人,相比健康老人來說,老年癡呆的發病率會增加1倍;存在重度聽力損失的老人,老年癡呆的發病率甚至可增加5倍。
因此,發現老年人聽力下降後,建議一定要及早幹預、治療。
從科學角度來說,凡是出現了聽力下降都應該及時進行聽力補償,盡早阻止聽力下降給身體帶來嚴重危害。
目前來說,僅憑藥物治療老年性聾效果不佳,很難達到提高和恢複聽力的目的,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疾病進展。一些基因治療、幹細胞治療、毛細胞再生等技術也還不完善。
所以臨床中所使用的治療手段,主要是使用助聽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蝸。
助聽器适用輕中度聽力損失
助聽器相當于一個大喇叭,可以把聲音放大,适用于存在輕中度聽力損失,以及一部分重度聽力損失的患者使用。
助聽器主要有兩大類,第一大類就是氣導助聽器,主要包括放在耳朵眼裡的耳道式助聽器,以及挂在耳後的耳背式助聽器。氣導助聽器要求患者存在一定聽力,而且耳道能夠接收聲音信号。
第二大類是骨傳導助聽器,是在外耳佩戴,直接振動顱骨來讓我們聽到聲音。适用于由于先天原因、外傷等出現外耳道閉鎖。
近年來,随着技術的發展,骨傳導助聽器也發展升級,出現了一種骨錨式助聽器,可以通過手術或者是各種技術錨定在顱骨上,來解決聽力的問題。
當然,即使是佩戴了助聽器的老年性聾患者,聽力損失也還是會随着年齡的增加而加劇,因此助聽器驗配完後,還要定期進行聽力學檢查和效果評估,對助聽器進行調試和調整。
人工耳蝸适用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
對于一些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的患者,還有一些聽力損失雖不那麼嚴重,但言語識别分辨能力比較差的老年人,就可以通過人工耳蝸幹預,阻斷老年性聾向老年癡呆發展的進程,幫助老年性聾恢複。
雙耳嚴重聽力下降但殘存一定聽力建議選擇雙模式佩戴
所謂雙模式,就是同時使用人工耳蝸、助聽器兩種助聽設備。
我們的耳蝸裡邊有1萬多個毛細胞,每一個毛細胞都對應着一個頻率,所以健康人聽到的聲音是非常豐富的。
但是人工耳蝸,大約隻有20多個電極,實現不了那麼豐富的頻率,雖然在接受信息的強度方面不存在問題,但是聲音的豐富度遠不如我們原裝的耳蝸。
而助聽器是在原裝耳蝸的基礎上,通過聲音放大來讓我們聽到聲音,所以在感受某些聲音的時候,助聽器的豐富度要比人工耳蝸好。
如果是兩隻耳朵都存在嚴重聽力下降,但還有一定殘餘聽力,一般會建議患者采取雙模式治療。
至于助聽器、人工耳蝸在兩耳中如何分配,則要通過聽神經檢查才能決定。目前的原則是,如果聽神經完好,可以選擇聽力相對較好的耳朵使用助聽器,聽力相對較差的耳朵植入人工耳蝸。
如果耳聾時間過長,耳蝸損毀,聽神經失去刺激已經發生退化,則要再做考量。
避免加重耳聾的因素
上文提到,老年性聾除了“聽不清”以外,還可能有“聽不懂”。所以針對老年人理解能力降低,出現的“聽不懂”的情況,往往還要配合一些康複治療。
除此之外,導緻老年性聾的年齡、遺傳、環境三大原因中,雖然年齡增長、遺傳因素是無法改變,但環境因素還是可以盡量規避的。
比如,日常生活中注意減少接觸噪音,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好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注意戒煙等。
(人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