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人獻一計準備根治貪腐,打開錦囊,共有五個大字:“一律用太監”,意思是建議我們的幹部隊伍全部用太監,還附了三條“過硬”理由:一可以杜絕性醜聞;二可以根除“官二代”;三可減少想當官的人的數量。
粗看之下,似乎也是造了一架可以馳行天下的大車,細琢磨,無非是東方朔的良苦用心,諷刺一下而已。誰不知道,太監壞起來才叫個壞,貪起來才叫個貪!那十常侍之流,魏忠賢之類,國家來幾個這樣的也受不了哇。
如果非要批評一句,這位兄台就是閉門造車了,都什麼時代了,造這種往回開的曆史大車,不翻溝裡才叫怪。有人說也不能這麼嘲諷人家不是?畢竟是為國為民的好心腸嘛!
取法自然,化于胸中,不露痕迹,到哪裡也合轍。學習佛法,那裡止于閉門造車,還不止于不露斤斧,車也舍了,法也舍了,大道通天,哪裡的轍都合,什麼地方去不得?
原來“閉門造車”也是被後代的懶人們截流亂用了,後面本來還跟着四個字:“出門合轍”。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大概就是六尺,造車的人心裡有數,隻要按着這個規格來,就算是關起門來造的車子,出門也能合轍行駛,任意西東。
這個一千多年前的詞語确實是描繪了标準化的好處,本來确屬好義,但是架不住後人不理解,斷章取義,隻用了前半部分,最後就演化成一個憑着主觀想象辦事,脫離實際的悶着頭蠻幹的貶義詞了。
突然想起來一個跟這個詞語相關的一個過氣的熱詞:“方向不明決心大,辦法不多幹勁足。”要是一個閉門造車的人再有這樣沖天的豪情和幹勁,想想也挺可怕。
說起來好笑,法國人當年真就這麼幹了一回,憋着勁兒造出一輛長達700公裡的大“車”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開始未雨綢缪了,這真沒什麼錯,軍方開始研究如何防禦兩個壞蛋鄰居德國和意大利。一九三〇年,新的國防部長馬其諾先生出爐了,這位姓馬的先生似乎擅長拉車,于是就決意在跟德國和意大利打交界的邊境上建造一個相當宏偉的防禦工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馬其諾防線”。
整整一年的法國财政預算全都砸在這條線上了,工程總造價近50億法郎。
馬其諾防線全長綿延達700公裡,法國人在這條線上的幹勁也太足,一組組相互獨立的防禦工事縱橫交錯,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系。工事外面則密布鐵絲網,這個幾乎堅不可摧的防線用中國的成語“固若金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而且,工事内糧食和燃料的儲存一般可堅持三個月。如有戰事,各觀察哨所可用潛望鏡觀察敵情,随時将情況用電話報告指揮部,而炮塔内的炮兵鑽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内,接到指揮部的命令就直接開炮,玩命轟他個德國鬼子!
馬其諾防線地下工事
當馬其諾先生躺在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裡洋洋得意的時候,萬萬沒想到,1940年5月,狡猾的德軍竟然攀越阿登山區,穿過比利時之後,一個迂回,就繞到他防線的屁股後面去了!
德國人很快就占領了法國全境。這條被吹得像神話一般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它依然宏偉地矗立在那裡,達到了對閉門造車的馬先生完美諷刺的效果。
世事輪回,馬其諾防線也不是一無是處,牛溲馬勃,也可才盡其用,它後來成為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了。
有人說“閉門造車”出自宋代朱熹《中庸或問》卷三,但是他的話裡明明說的是:“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怎麼就不看“古語”二字?何況,前文中的從襲禅師應為唐末五代時人,必比朱熹為早。
在《續傳燈錄·端裕禅師》:“一法不堕塵緣,萬法本無挂礙……直饒恁麼,猶是閉門造車,未是出門合轍。”怎麼理解呢?從“閉門造車”到“出門合轍”還有無量無邊的距離嗎?
那端裕禅師所說的境界,又是否與老子暗合呢?《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似乎太高深莫測了。我們還是說點身邊的事,看看一個小屁孩是如何克服閉門造車從而與時俱進的:
曆史老師:“有誰知道古代女人為什麼要裹腳嗎?”全班陷入沉思。小明大聲道:“怕她們逛街。” 老師有些不高興地接着問:“那麼現在女人為什麼不裹腳了?”小明繼續回答說:“現在有了微信支付,裹腳也沒用!”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