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做舊宣紙?在書畫修複中,為保持書畫的原有面貌,盡量做到"整舊如舊",就要很好的選配與古書畫适合的紙張,然舊紙來源有限,品種難求齊全,因此采用仿古染色技術就勢在必行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茶水做舊宣紙?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茶水做舊宣紙
宣紙的做舊:在書畫修複中,為保持書畫的原有面貌,盡量做到"整舊如舊",就要很好的選配與古書畫适合的紙張,然舊紙來源有限,品種難求齊全,因此采用仿古染色技術就勢在必行了。
染紙,就是以染料作用于纖維質,以取得均勻而牢固的色澤。目前為止,染紙所用的染料大體上仍是各種植物染料和礦物顔料。現就染紙相關工藝簡要介紹如下:
(一) 原料
1:顔料,如:藤黃、花青、赭石、槐黃、栀子黃、橡碗子、土黃、紅茶、徽墨、朱砂、糖色等。
2:膠,為了保證染制紙張的質量,一定要配制濃淡相宜、合乎需要的膠水。膠水的作用是添加在染色水中,使染色水色度均勻,顔色與水融合為一體,這樣染成的紙張便上下一色,不緻發花。
膠水是一種粘性物質,大體分為動物膠和植物膠兩種。動物膠是用動物的皮、角、骨等制成,品種有牛皮膠、鹿膠、骨膠等,植物膠是用植物粘液制成,品種有樹膠、石花菜膠等。
3:白礬、排筆、晾杆、搪瓷盆等
(二) 染汁的具體制作方法
以古銅色的仿古紙為例
方法一:可以直接把橡碗子(北方可用栗子殼代替)放在水裡煮,使其中顔色充分釋放,在煮的時候,還要在水中兌上1-2%的膠水,然後用一大盆,上面放羅篩,将煮好的染汁倒入盆内篩出。趁熱進行染紙。
方法二:槐黃、栀子放在清水中煮開,兌上膠水,煮透後過濾使用。
方法三:紅茶、糖色加白礬燒煮出色,濾茶加膠制成染汁。
方法四:國畫顔料、墨汁調汁等。
(三) 操作方法
把要染的紙三四張為一沓,平放在工作台上,用排筆沾染汁往紙上刷,刷色時要由淺到深,一層一層的加深,排筆要順着紙紋一筆接一筆刷,刷好後,晾在晾杆上,半幹時分成一張一張的,最後壓平備用。
染大張紙,可用特制染槽,将染汁倒入,進行拉染。
(四) 注意事項
調制染汁時,必須注意染汁的顔色須一次調成,甯可一次多調些,以免缺後補,因為重新調制的染汁,顔色往往不同于前次。
由于受水質、氣候等不确定因素限制,很難規定出一固定的比例來,所以就必須通過試色來測定。直到配出合适的顔色為止。
古人的作舊法:
染紙之法,據說是西晉葛洪(281-341)發明的。他在研究中發現黃葉有殺蟲卵的功效,于是就試驗用黃葉汁浸染麻紙,由此試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張用天然染料染成且不遭蟲蛀的加工紙,史稱"黃麻紙"。這種紙外觀呈黃或淡黃色,後來被廣泛應用。
黃葉染紙古稱"入潢"。方法是:先将黃葉内皮切開,放在水裡浸出原汁。把剩下的渣子取出搗碎,加水煮沸,裝入布袋,擠出黃汁。複将殘渣再搗爛,再煮、擠壓。如此三次處理,随即将幾次的染汁彙合,染紙。
做舊的方法:用老畫上的裱褙紙泡水染制。這裡前提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有裝裱的朋友。裝裱師在揭裱古字畫時,原先的裱褙紙除下來,一般不舍得扔掉。那些裱褙紙由于時間久了,呈黑褐色。用清水泡了,出來的顔色很黑,用這種水去染紙,出來的效果比較自然。我在第二屆扇面展時采取的就是這種手段。
我知道一種作舊辦法,無私奉獻給大家:用隔夜茶葉水均勻灑在白宣紙上或将宣紙浸泡茶葉水中,得出暗黃色效果!!!!!!!!!!!吸墨性能較好!!!!!!!!!!!
(請問:是寫好字後作舊還是寫之前作舊?)
寫之前和寫之後,制作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寫後的作品要先用明礬水在正面刷均勻,把墨色固定住。其他的方法是一樣的。
優秀的裝裱師修補古畫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愚以為,兩種辦法均可。以寫字打格子為例,打格子很花費時間,打好一件作品的格子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寫的時候可能寫幾個字就感覺狀态不佳,或者出現錯誤,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您說這張紙怎麼處理好呢?扔掉?可惜了!所以我就是先寫好以後再照着折痕打格子,當然寫的不滿意的就不用費時間打了。
同樣的道理,對于作舊,我感覺道理亦然!
平時我用的比較多的簡單作舊方法就是:用過夜的茶葉水(最好不要用清茶),裡邊加上一些醬油,或者點上一點點的墨汁,以保證茶葉水的色度和深度。然後用刷子在宣紙上刷勻,想要特殊的斑點的效果,刷過制作過的茶葉水之後,抓把鹽撒在上邊,待幹了以後,效果即在眼前!
将寫就作品平鋪氈上,以濃普洱茶汁就噴霧器噴之,視自家要求數遍(須上遍幹透再加下遍)既成,舊氣滿紙.
抖摟抖摟我做舊的方法,這種方法絕不是為造假,隻為增加效果。
1、先将作品托于一較厚的紙張上,待半幹時用棕刷用力刷,使字口出現少量墨痕。
2、用黃柏、皂角煮水刷作品多遍。可以洗掉浮墨,作品變的黃中帶黑,黃柏可以防止蟲蛀。
3、将作品揭掉,再重新托于一張新紙上。
4、用普洱茶末泡水刷作品多遍。
5、最後把茶末連水倒在作品上,過夜,除去雜物。
6、用清水多淋刷作品幾遍,幹後揭重新接、托。
7、用白芨水刷作品,可以提高亮度,使作品有既老又新的感覺。
8、裱于第二次的負被紙上,完成。
也可以用舊報紙、紅茶、樹皮、闆栗殼等煮水做舊的,也有用砂紙打磨的,但不論如何,最後一定要用白芨水刷一下,否則,墨色出不來。
我平常用國畫顔料(花青、赭石等加墨汁調出淡淡的顔色)在紙的背面先做出肌理效果,再用普洱茶在正面慢慢刷幾遍,就會達到做舊的目的。
另外,畫工筆畫的朋友做舊的水平都很高。
關于染紙和用墨:平時臨帖、創作,為了增加一些趣味,我會染一些紙以提高自己學習的興趣。首屆行草展覽的獲獎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産生的。我染紙的方法很簡單:用茶葉水加醬油調好,将紙平鋪在地闆上,用排筆将紙刷勻,自然晾幹即可。用醬油有一點不好,就是染色以後,因醬油中含有少量鹽分,所以紙極易受潮雖然不影響書寫,但紙易破,裝裱時還容易褪色。最好好事用茶葉水染,但茶水不易上色,要多染幾遍才成,比較麻煩。但是用醬油就快的多,一天即可用上。
另外,寫好以後染色和染色以後書寫所産生的效果也不一樣。寫好後染色,墨色便會褪去火氣,更具古味,但缺點是把握不好,很容易跑墨。染過以後書寫,紙質有了變化,更接近熟紙,易于點畫的表現。不足的是墨色太新,韻味失去了一些。其實這些方法都是小巧,非學書正途。真正的高手還是用白紙去表現墨的韻味,那才最接近書法的本源。
我用墨一般研墨,但我研墨一般不立即就用,而是将墨蓋好後放上一、兩天。用的時候,在旁邊放一碟清水,将筆吃飽墨後,筆尖輕點一下清水再寫。
宿墨:
宿墨在墨韻的表現上十分的豐富,能寫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種舊氣。
宿墨的制作可以用一得閣自己制作,方法是先把一得閣煮一下,煮至黏糊狀,有時候會看到盆底沉膠糊了,不要緊,這是把一得閣中膠的成分給破壞了,這是第一步。然後把墨諒幹,幹了再泡開,如此反複幾次更好用。寫的時候先蘸水,後蘸墨,墨和水的層次便會顯現出來。用有顆粒的宿墨,寫出來的字很有質感。做的時候如果嫌墨少了,千萬不能重新加墨汁。這是董江源先生的方法,發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宿墨:
将一得閣墨汁倒入瓷碗,擱置于窗台,直至陽光曬成幹塊狀(南方的朋友注意氣候),然後加水使用。初,水量可少一些。寫完後即又可續水,稍加調試即可使用。巨黑。不滞筆。線條質感強。能有效達到水墨分離的效果。
(以金粉在宣紙上寫字,用什麼調和最好?調到什麼程度?請不吝賜教.)
以金粉在宣紙上寫字,用清漆或者香蕉水調和最好,但是量一定要把握好。多了不亮,少了又容易脫落!
(香蕉水是什麼?)
是一種稀料,化工商店有賣,很便宜,大概兩元一瓶。
如果有誰寫小楷的話,手頭沒有中性的或者熟宣紙,用白色宣紙寫效果肯定不行,因為洇的太厲害,所以您可以用這個方法實驗一下,方法很簡單:
豆漿想必大家都喝過,街頭上賣的都有,特别是賣早點的地方,因為他們為了掙錢,豆漿的濃度不是原來的濃度,是稀釋過的。您買幾杯豆漿,回去後稍微加些水,然後用刷子在白色宣紙上刷勻,待幹透以後便可以直接創作了,效果一定特佳!
前面提過為了寫小楷,用豆槳刷生宣紙的辦法,還有一種辦法是用純牛奶刷,效果也不錯,不妨一試。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十五載:"染宋箋色紙,黃柏一斤槌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時,煎熬至二升止。聽用橡鬥子一升,如上法煎水。聽用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簾堅厚紙,先用黃柏汁拖過一次,複以橡鬥子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再看深淺加減,逐張晾幹可用"
用生豆漿汁酌加膠水,按照染紙方法在紙上進行加工,就會産生半生半熟的效果.如在豆漿汁中加紅茶葉汁、赭石水、藤黃水、墨汁、等色素,可以染成各種舊氣色紙。
(請教高人:我發現做得有水平的仿古紙,給人的感覺整張紙色調是不均勻的,色彩也有點變化,這是如何作成的?如果色彩都很均勻就感覺不"古"了!)
其實,在書畫裝裱行裡,染紙,必須要達到均勻.一般新手都達不到要求的,常常染"花".比如在染紙時,工作台上沾有水,或是晾幹時沒掌握時機,都容易染成"次品".
看來"次品不次"啊,有時反倒成全了另一種藝術.
扇面(芭蕉扇、蹄形扇、币型扇等形式)如何剪裁?
答:我是做書畫裝裱的,我一般想做某個形狀時,先找塊大小相當的硬紙,然後在上面構圖-裁剪-修改-成模.然後就能用宣紙來批量制作了.就這麼簡單.
蠟箋紙的制作1:用蠟均勻地在宣紙上塗搽
2:然後用砑石依次砑過
3:用開水沖去浮蠟
4:晾幹備用.
寫小楷,沒的說.
我說一種印稿的渡稿方法:
先将印稿寫好,以複印機将印稿複印,反置印石上,取少許香蕉水塗于其上,以拇指輕輕刮之,揭開後,印稿即反印于印石上,效果清晰不變形。
印章的渡稿法有多種。循古法或經以筆反書與印石上,或者以薄紙依照印石原大書寫印稿,稿成後反置于印石上,以清水濕之,并以筆竿等物輕輕擦拭,令其複印于石上。然此法所渡之稿多模糊不清。
李剛田先生談書法篆刻創作的"暗器"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俗,是一個很工匠化的話題,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招。王個簃在回憶錄中說,有客人來訪吳昌碩先生,王就攔住說,老師上樓了,誰也不能去。老師上樓是刻印去了,為什麼不讓人看呢,因為老師刻印有很多見不得人的招術。老師刻了一看印面不古,就拿印面在鞋底上"噌噌噌"的磨了起來,完了一看,斑斓有古色!人家三兩金子買了方印,你卻在鞋底上磨,實在不雅,見不得人。這樣的例子和古人作畫"吹雲彈雪"一樣,是小招術,見不得人的。
沙孟海作書用很硬的短鋒,林散之寫字用"大鶴頸"。如果兩人換對方工具作書,兩人的風格都沒有了。根據藝術追求,選擇自己的工具,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是審美和工具的協調。張海作書,他用一種很硬但鋒又很長的毛筆。因為長,筆就軟;因為硬,筆鋒就能出來。如果換工具書寫,也寫不出來他那種風格。
南京馬士達,長于造殘,印有班駁古氣。我問他是怎麼出來的?他說,在外面找大沙粒,放在玻璃闆上,哪裡需要殘,就在哪裡敲擊。如果用刀修,就不自然。這樣做出來是很天然的,又是在控制之中的。這是絕招,這是他自己關門的東西,朋友之間他說,對外人他是不說的。類似像這種小絕招,很多人都有的。
我用的毛筆,小時候用的是大白雲,80年代寫隸書用的是大鶴頸,一種很長的羊毫筆。希望"唯筆軟則奇怪生焉",這也是受當時陳天然等先生的影響。後來感覺随意性多了,就改用硬毫。現在我用筆,用的是一種既硬又靈的筆。筆必須有硬度、必須有靈性,有鋒芒。帖派的東西講究八面出鋒,下筆講究風神。寫的像金石文字,就要裹住鋒去寫,可能就風神不露;完全是側鋒的話,可能厚重又不夠。筆腰要靈,才能産生變化。我想表現一種側鋒之中還有厚重的東西,所以選擇筆是關鍵。我用的筆,筆心是硬毫,外面覆的又是很軟的豪。按下去線條蒼澀,提起來線條勁鍵,選筆是和自己的審美追求相聯系的。
刻印的時候,我要刻單刀,就選用青田石。刻雙刀,就不那麼講究,用昌化、巴林石就可以了。所以選擇的風格和選用的石頭相結合。用昌化、巴林石去表現單刀,因為石頭很軟、很肉,怎麼都表現不出那種酣暢淋漓的味道。我用的刀子一是要大,二是角度不要太尖,第三磨的非常鋒利。所謂鈍刀,我理解是角度鈍,而不是鋒鈍,如果沒有鋒,刻的刀情感覺很差;如果鋒很尖很銳,刀紮在石頭上就走不動。有鋒并且很鈍,刻出的線條既厚重又有鋒芒。我用的刀都是白鋼刀自己磨的,坊間賣的刀我用不習慣。
我造殘的方法和馬士達先生差不多,但我是用最粗的砂紙造殘。把砂紙墊在印面上,用刀把去敲擊。和馬的效果一樣,但操作更準确。吳昌碩造殘,給人是鈍器敲擊的感覺;鄧散木造殘,給人是銳器敲擊的感覺;我造殘追求的則是金石感覺。我刻印是要求線條鋒芒畢露,造殘的時候則是追求含蓄。線條的明快和造殘的含蓄結合,印面就有生動的效果。
秃筆重尖:常有朋友好寫湖筆,确實,湖筆以其鋒長、蓄墨多,為書友所愛。筆有四德:圓、齊、尖、健。再好的湖筆寫上一二年,筆尖也秃了,便成了"雞肋",棄之不舍、用之不爽。其實好湖筆用上兩三年,筆鋒不尖了,筆毫仍"健",且是揮寫慣了的,稱手!扔了或是作大寫意的蘸色筆,可惜了!
筆者當年窮困時曾請一制筆老人修整過,今公諸于衆以懷老者!
其實很簡單,将秃筆以清水浸透、擰幹(順着筆鋒),再用鋒利的裁紙刀(文體超市有得賣)順着筆毫的方向插入,用力快速劃拉(有點像理發師傅将頭發打薄)即可。完後,用清水洗去斷毫,再修整至自己滿意為止。
切忌用剪刀剪毛筆的側毫,我母親曾笑談自己讀私塾時做過這樣弄巧成拙的傻事。
(大家都來說一說現在哪個牌子的毛筆好用?這樣互相都有幫助大家說好不好???)
其實選擇毛筆和吃飯一樣,有些"衆口難調".同樣的毛筆在不同人的手裡,就會有不同的觀點.
這裡,我想如實說.
一:純淨的高價.有些筆是用純淨毛作成的,單個筆頭成本就要百十元甚至更高.成本高,所以價格貴,使用的期限是一樣的,但這種筆真的好用麼?
二:商人的虛價.同樣質量的毛筆,起個儒雅一些的名字,經過一番商業炒做,于是"名"筆産生了。這種筆會好用麼?
三:獵奇的付出。為了迎合一些藝術家虛榮的需求,制筆商就會生産出一些"另類"的筆來,或是用些"新"、"奇"、"怪"的筆杆。或是用些昂貴的筆杆,如紅木,小葉檀等等,都是從筆杆上做文章。試想,毛筆是用筆頭的,而筆頭的使用期限是有限的。這些個筆是貴在了"虛榮"上。會好用麼?
綜上所述,大家往往用昂貴的價格買來的筆覺得不好用而懊惱不已時,于是就開始了苦苦的尋覓......
衆所周知,毛筆是純手工制作,同類型的毛,同一制筆師傅,制出來的筆也不可能同樣的。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筆才是好筆呢?
我個人以為"順手的筆才是好筆!"順手,是要除去一切名利因素,不含任何附加值的。
如果大家認同我的觀點,就請珍惜自己已經順手的筆。
(順手是好,可是現在的筆寫順手的時間太短了,剛買來時很好寫,寫了幾天就不行了,有什麼辦法?)
毛筆的使用和保養 (兼答樓上)一支好用的毛筆必須有相應的保養方法,才能使毛筆常用如新,得心應手,使用時如麾百勝之師,并能延長毛筆的使用壽命(3—5倍)。方法如:
1 新筆初開時,不要用水泡,這樣很費事。尤其是參了牛膠時,得泡一、二十個小時才能化開。所以隻須用手輕輕捏開筆頭,然後在清水中洗去膠質,便可使用。
2 每次用後應及時清洗。洗時,應順着筆鋒洗,勿使筆毫彎曲。并且隻需洗至八分淨,留二分殘墨.
3 用廢紙或幹布順着筆鋒拖幹淨,筆頭朝下懸挂,陰幹,勿曝曬或風幹.
毛筆洗完後不能順挂,順挂水則流進筆頭,容易漚傷筆尖;也不能筆尖朝上放置于書案,這樣容易使水流入筆根,與殘墨一起結成硬塊不利于下次再用.
正确的方法是,将毛筆洗淨後平放于書案,在筆肚放在折過幾層的宣紙或毛邊紙上,這樣筆頭的水會很快被紙吸完,下次用時,毛筆如新.
筆用完後不用洗,找一個空啤酒瓶子,用一個牙簽串在筆尾線圈内,橫架于瓶口,使筆倒懸于瓶中即可。下次可直接取出使用。(此法适用每天動筆寫字者。如果你一個月隻寫一次字,筆還是要幹的。)
新筆發泡:40度左右溫水少許,以筆立起來能淹沒筆頭為宜,加鹽少許,攪拌以後,将筆置其中,待筆頭全部泡開為止.好處:全面脫膠;防止掉毛;
如果墨茵得厲害(不是刻意要漲墨效果),可加入少量肥皂水,即可解決.
鄧散木先生的發筆經驗:"新筆筆頭上有膠,買回來後,須先浸在涼水裡讓它自己慢慢發開(不要用熱水),不要硬撚或用牙齒咬開.寫中楷的筆,發開整個筆頭的三分之一;寫大楷的筆,發開整個筆頭的一半,不要多發或全發.
字寫畢,須把筆頭上餘墨用清水洗淨,擠幹,抹順筆毛,插入筆筒或挂在牆上.千萬不可偷懶,不然筆被餘墨膠住,用時既不順手,筆也易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