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十二章第一則和第二則
論語十二章第一則和第二則
更新时间:2024-12-31 06:50:03

論語十二章第一則和第二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1);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2)十世希(3)不失(4)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5)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6)不議(7)”,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十二章第一則和第二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論語十二章第一則和第二則(論語注解第一六.二章)1

論語十二章第一則和第二則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1);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2)十世希(3)不失(4)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5)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6)不議(7)。”

【注釋】

(1)禮樂:代表重要的活動與制度。征伐:征戰,代表重大的決策。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和征戰都是由天子作出,即重要活動與制度和重大決策都是由都天子負責。

(2)蓋:大約、大概,表推測。後面的“五世”、“三世”兩句前省略這個字。

(3)希:通“稀”,稀少。

(4)失:喪失,失去。這裡意思是諸侯無法保證“禮樂征伐”的正确性,造成社會正常秩序的喪失,出現混亂和動蕩。

(5)陪臣:指大夫的家臣。

(6)庶人:平民,百姓。

(7)議:議論,這裡指的是對政治的非議。

【解讀】

孔子一直緻力于天下有道,原因何在?本章就是孔子所做的最好解釋。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句話點名了天下有道的意義。天下有道,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生活順心。在這種狀态下百姓自然不會關心政治,也不會去讨論如何治理。“庶人不議”也可以作為評價天下是否有道的标準。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與“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相近,表明要做到天下有道的關鍵是大政方針都是掌握在天子手中,其中“禮樂征伐”就是最主要的“政”。諸侯、大夫、陪臣等人有私心謀私利,即使掌管了天下,他們難以長時間地保證保證“禮樂征伐”的正确性,天下就會出現混亂(“失”)。第16.1章的“季氏将伐颛臾”,就是大夫掌權而不能正确地作出征伐決策的典型案例。

孔子把天下有道的希望都寄托在天子身上,但是他并沒有講為什麼會由天下有道變成天下無道。縱觀曆史,被孔子給予厚望的天子并不都靠得住,無道天子比有道天子更多。因為早期的堯舜禹是是因為有道才成為天子的,而是後期的天時是因為是天子的後代而成為天子的,能力和素質并不夠。正是由于無道天子的存在,才使得天下有道轉向了天下無道,正是昏庸天子的存在,才使得“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且這個發展趨勢還會由天子、諸侯、大夫、家臣一直傳遞下去。這是由家天下和宗法社會制度所決定的,不是孔子倡導有道所能夠改變的。

【譯文】

孔子說:“天下有道,禮樂和征戰都是由天子作出的;天下無道,禮樂和征戰都是由諸侯作出的。(禮樂和征戰)由諸侯作出的,大概經曆十代,很少還能不出現混亂和錯誤的;(禮樂和征戰)由大夫作出的,經曆五代,很少還能不出現混亂和錯誤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傳到三代很少還能繼續的。天下有道,最高政治權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有道,百姓就不會非議政治。”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