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目前正在大量上市,深受廣大市民喜愛,但關于桔子的各種流言真是不少。對此,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給出正确的解讀。
桔子富含維生素,有益健康要多吃?有營養的同時含糖量也很高
柑橘類水果中維生素C(簡稱VC)的含量通常有20~30mg/100g,基本上一個中等大小的桔子,就能滿足孩子每天一半的 VC需求。而且,柑橘中還含有豐富的鉀、類胡蘿蔔素,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等,它們都是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可是,再有營養的食物,吃起來也要有個量。
就拿桔子來說,它的問題就是——糖分有點多。桔子中的含糖量平均是11.9%,如果碰上口感甜一點的品種,還會再高一些。而且桔子由于不需要洗、剝皮就能吃、口感又軟這些原因,很容易出現“一不小心就吃多”的情況。
另外,對于桔子來說,引起“上火”的罪魁禍首就是糖分含量高。吃太多桔子,意味着會攝入大量糖分。高糖分會讓嗓子發幹發澀;有一些敏感的人,還可能因為桔子中的果酸,感到牙龈和胃部不适。如果吃完後沒有及時清潔口腔,這些食物殘渣、糖分就容易造成口腔内細菌滋生,引起炎症,初期可能表現為牙龈發炎,主要特征是牙龈紅腫、容易出血、有脹痛。
我國膳食指南的推薦,普通成人每天吃水果的量是200~350g左右,折算到柑橘類,差不多就是2-3個中等大小的橘子。如果實在愛吃,多吃一兩個問題也不大,但一定要注意清潔牙齒!
桔子裡的白瓤多吃有益?不必強求
桔子皮内側和桔子瓣上包裹着的白色棉絮狀、絲狀物叫做桔絡,又稱桔絲、桔筋,通常是白色,曬幹後多為淡黃白色,放置時間久了會變成棕黃色。它的本質,其實也是一種果皮。有人說桔絡營養價值高,認為應該吃掉,不能丢,甚至還有用來做藥用的,這個說法有些誇大了。
實際上桔絡确實是有一些營養,它的成分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纖維,也有一些植物多酚類物質。不過,考慮到白瓤的量實在太少,而且口感并不是很好,如果覺得丢掉可惜,那就吃掉,但如果覺得口感不好,不吃也沒關系,完全看個人喜好。真想補充膳食纖維,多吃點雜糧效果更好。
桔子分公母,母桔子更甜?科學表示:沒這回事兒
桔子好吃,也有一般甜和特别甜之分,因此關于挑選桔子的各種“絕招”應運而生:桔子底部有小圓圈的是母桔子,有小點的是公桔子,母的比公的甜,要盡量挑母桔子才對。
專家表示,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此說法中所謂的“公母之分”的關鍵,就是位于果實底部的“臍”,這其實是脫落的花器官在果實上留下的疤痕。這些疤痕主要是運輸水分和養料的維管束的殘迹,因為下方的果皮組織發育速度通常比果實的其他部分慢,所以形成一個略微凹陷的“臍”。臍部的大小在不同果實中是連續分布的,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來劃分公母,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臍部這一小塊果皮的發育與果實的味道相關。
實際上,柑、桔、橙、柚都屬于柑橘類水果,它們口感上的酸與甜,都和土質、肥料、日照、樹齡等有直接關系;産地、品種、形狀的不同,桔子的味道也不同。
吃桔子不如喝桔汁?營養流失還影響健康
桔子榨汁後,膳食纖維幾乎都被過濾掉了,而且一不小心就會喝多,造成糖分攝入超标,對健康非常不利。其實不僅僅是桔子,對于所有的水果來說,喝果汁和直接吃水果之間都存在着很大的區别:果汁的營養素損失;果汁含糖量高,飽腹感差,消化快,很容易就喝很多,血糖上升快。
大量研究顯示,喝果汁有促進發胖和增加糖尿病風險的趨勢。對于小孩來說,還會增加齲齒的風險,導緻兒童蛀牙。與完整水果果肉相比,果汁沒有任何營養優勢;它對于任何年齡段的嬰幼兒及兒童的健康均衡飲食結構,都沒有重要意義。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桔子吃多了會變成“小黃人”。吃了桔子皮膚會變黃,是因為柑桔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如果經常吃很多橘子,人體就會攝入太多胡蘿蔔素,沒有及時代謝掉,在血液中的含量過高,就會導緻皮膚變黃,這種情況被稱為“高胡蘿蔔素血症”,也叫“桔黃症”。不過,它隻會短時間地影響“顔值”,并不會影響健康。隻要暫時停吃桔子,過一兩周膚色就能恢複正常,一般也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治療。
來源 | 晶報APP綜合科學辟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