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豆是浙江紹興著名的傳統小吃,屬于民間閑食,亦是城鄉酒店四季常備之下酒物。大概最著名的出處是在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裡。
圖片非原創
(注:《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所作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後編入《呐喊》,是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茴香豆用的是是幹的蠶豆。常常作下酒菜和閑時聊天時候的吃食,聞起來很香,吃起來也很起胃口,但是我不太愛吃,因為實在是太硬了,吃它就是一個和牙較勁的過程,我的牙齒以前便沒生的好,所以我也不這麼折磨自己,每次便隻是試個味道便不敢再吃了。
茴香豆的做法我看過很多種,光是幹蠶豆的做法便有好幾種,有直接曬幹,有炒幹的等等,做出來的味道會有略為的不同,最常吃的是用炒幹的蠶豆和茴香、桂皮、五角、食鹽和一起煮出來的,我最稀罕的便是它的那層外皮,幹幹脆脆的,很香,最主要的是不硬。所以,每次我實在是聞到香味很饞的話,便會搓一些蠶豆的皮吃。
我沒去過浙江紹興,也沒吃過正宗的茴香豆,我想應該正宗的茴香豆是《孔乙己》中鹹亨酒店裡面的那樣吧,不太稀奇的玩意,但又的确是讓人頗為向往。魯鎮的每一戶人家小孩兒的媽媽還是奶奶都會做,在家裡面的爸爸出了一天的活回家或者休閑娛樂坐在一起玩的時候,便會“溫一壺酒,炒一碟茴香豆”。
在學《孔乙己》之前,我對茴香豆其實沒有什麼特别的情懷,隻是閑來時候的吃食,閑得無聊或者是是在饞的可以的時候,便會在罐子裡摳上兩顆吃。
但是學了《孔乙己》之後,每每嘴巴饞的時候都有點害怕,第一反應是“對呀對呀!......回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麼?”第二感覺便是覺着茴香豆戴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吃的時候就會想起孔乙己的可憐會難受,有很唏噓。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初讀的時候不覺得,理解的很淺。但是,到後來,便會覺得它的每一句話都很巧妙。
在還未出場的時候,從側面的“我”的影響裡描繪出的孔乙己的形象:“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叫人活潑不得;隻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如果單單隻看到這兒會覺得孔乙己是一個和掌櫃的和主顧截然不同的人,或許會讓人在心中留下一個,是不是孔乙己是一個可以帶個人笑聲的,是個讓人開心愉快的人。
但是到後來的,“......引得衆人都哄笑起來:店内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一對比,便會覺得心中一驚,因為這段文字之後得出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前面截然不同,這段話的出來的孔乙己的形象讓人覺得開心的原因并不是因為自身的魅力的那種正面的開心愉快,而是讓人取笑,而得出的一種可憐的愉快。和自己前面已經建立的對孔乙己的一種猜想和影響産生了一種矛盾,更加加深了對這種悲劇形象的印象和同情度。
這大概就是好文章的魅力吧!讓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所刻畫的無論是人還是物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完美,但是卻最終都能讓我們印象深刻,并且體會到作者讓我們體會的東西。就像一提到孔乙己我們就能想到茴香豆,一提到茴香豆我們就能聯想起孔乙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