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材施教。
釋義: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處:《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遊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東施效颦。
釋義: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
出處:《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無計可施。
釋義:沒有辦法可用。
出處: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允日:‘賊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無計可施。’”
4、樂善好施。
釋義:喜歡做善事和施舍,指樂于行善,施舍。
出處:西漢司馬遷《 史記·樂書論》:“聞征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