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華夏先民所造之字,都是來自生活,即“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由于當時人們不能正确了解和理解自然現象,就把原本的自然現象當作神靈,比如龍字。
龍字的來曆,自古至今衆說紛纭,說得神乎其神。《說文解字》認為,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這不是對甲骨文字形的解讀,而是對秦小篆字形的解讀。
龍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
古人夜觀天象,把星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xiù],其中有青龍七宿。青龍七宿中有兩顆星稱為角宿。每年農曆二月初,人們就會發現,每天黃昏時分的東方地平線上,代表青龍七宿龍角的角宿開始出現,這就是所謂“二月二,龍擡頭”。此後,青龍七宿在東方的夜空的位置就越來越高。
二十八星宿之青龍星宿
從此時起,華夏大地雨水增多,并伴有雷鳴閃電。閃電劃破夜空,與雨雲相合,這幅景象,在遠古人看來,那就是天空中出現了神靈。遠古人不理解閃電雷鳴是自然現象,就把閃電雷鳴想象為有神力能咆哮的龍,并且把青龍七宿與閃電雷鳴結合起來,創造了龍字和龍神。
春雨伴随着雷電
有人認為,龍是華夏先民想象中的神物,是綜合數種動物的形狀并以想象增加修飾而成。這隻說對了一半。龍确實是想象中的神物,但并非是這樣形成的,而是人們從二十八星宿中的青龍七宿和雷雨中的閃電及雨雲綜合創造出來的,與動物無關。當然,商代金文确實把龍字描繪成蛇一樣的動物,但從甲骨文到商代金文一定不是同時出現的,相隔至少上百年,字形發生訛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後世在繪畫中,龍确實成為數種動物綜合而成,但龍字與繪畫的龍形并不是一回事。
傳統認為,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鳄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和尾巴,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衆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中華龍圖騰的形象。
想象中的龍
龍字甲骨文字形與青龍七宿有很高的契合度,線條簡潔,龍嘴巴朝下,表示可下雨(甲骨文字形1、2),龍嘴巴加長,口中似有牙齒(甲骨文字形3、4),有的龍還戴有王冠(甲骨文字形2、3、4)。商代金文的龍字,被描繪成一種似蛇形的動物。西周時期“龍母尊”金文的龍字,“龍牙”形狀更為明顯,春秋時期金文字形承接西周金文。戰國時期,龍字進一步文字化,龍頭與龍身分離,龍嘴、龍牙變為肉(月)字形。《說文解字》龍字篆文字形,左邊是龍嘴與王冠的訛變,右邊龍身呈翻轉上騰的樣子。隋代以後,龍字出現了俗字,截取繁體龍字的右半邊,寫作尨,有的寫作尤 兩撇。上世紀五十年代漢字簡化時,進一步省為一撇,簡作龍。
一句話,龍(龍)字是華夏先民通過星象和氣象變化綜合形成的,最初或是用來指導原始農業生産的。
星宿、雷電與甲骨文龍字的契合度
春天來了,星空青龍星宿嶄露頭角,開始擡頭,天空陰雨密布,雨水伴着雷電越來越大,閃電似龍在舞動,雷鳴似龍在咆哮。原始農業,人們靠天吃飯,莊稼靠雨水滋潤。人們以為想象中的龍神主水,于是就創造了龍王,給龍王建了廟宇,用于祭祀。大旱之年,人們會舉行隆重儀式祭祀龍王,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茁壯成長,秋天有一個好收成。
祭祀龍王
龍字的産生和對龍的崇拜,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龍文化,華夏民族自稱龍的傳人,每個人都是龍子龍孫,以确保受到龍王的保佑。
注:文字為原創,圖片為網絡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