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晃,十來年過去了……唉是啊,我一直單着,你也是。哦,你離了?咳,也好……”
前不久,小編和一些多年不見的老同學聚會,二十來個人,無論男女,超過一半都單身。
其中三個人,之前結過婚,後來都離了,獨自生活。
這大概就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切片。
就小編我所知,那些和我基本同齡的熟人,常年一個人過日子的,多得是。
我的老媽,前些年也沒少催問:有朋友沒?差不多就行,你成了家,我也就踏實了……
而這幾年,頂多偶爾和顔悅色問兩句,輕歎一聲,就不再追問更多,也不再催我什麼。
長期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被視為天經地義,“正常人”于此别無選擇,到了二三十歲依然一個人過,則被稱為“大齡青年”,被當做一個需要盡力解決的問題……
如今,單身則成了一種越發普遍的常态,一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
然而,包括小編我在内,衆多單身者,往往在“享受單身自由”的同時,卻也透着幾分無奈。
單身的日子,究竟該怎麼過,往往也充滿彷徨。
這也讓我們想到日本社會學者荒川和久的一本書:《超單身社會》。
同處于當代的亞洲,書中談到的不少日本社會現狀,對我們而言,或許也将有所啟迪。
1“我也想結婚,但沒有合适的”
“當今日本,長期單身的25歲以上者,接近五千萬。”
“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無奈:既想婚姻,又找不到合适的人。”
書中談到的這個情況,恐怕也是國内不少單身者的隐痛。
“我在網上寫過一些愛情小說,有些作品點擊量還不錯,小小地紅了一陣子。”
90後的女孩安滢一邊說着,一邊長歎一聲:
“在筆下,我仿佛在25歲左右,就把愛情看透了,掰開揉碎地講述關于愛情的悲歡離合。”
“而現實中的我,這幾年越來越宅,經常有關于愛情的幻想,找個溫柔可愛的帥男孩,和他生個孩子之類。但并沒有實現夢想的行動。”
“過去的小夥伴、老同學,大都漸行漸遠。微信的朋友,很多我都不知道是誰、叫什麼。有時發點美顔自拍,也沒指望能約到誰。”
安滢的老家,在腹地某省的一個四五線小城,過年時,親戚介紹過當地的小夥子。
“但我連他們長什麼樣都不想知道。我可不想因為婚姻,從此被局限在老家。”
而在長期工作的北京和廣州,“和當地人,隔膜難免。我雖然也算是金融白領,但在當地買房很難,将來也未必能在大城市紮根。”
安滢為了租房省錢,選擇與其他人合租。但她在找室友時,一個硬條件是:“隻限女生。”
“我在小說裡,編過女生和男生偏巧一起租房,産生愛情火花的故事。”
“但現實的中的我,如果和一個陌生的男生一起租房,沒經驗,也沒有安全感。我可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就這樣,好幾年過去了,安滢一直沒有戀愛過。
前不久,安滢剛過完31歲生日,那天,她在淘寶給自己買了些東西;
并在朋友圈裡發了條“想談場戀愛”——這條屏蔽了父母——得到了一些點贊和祝福。
僅此而已。
“也許再過五年、十年,我的日常生活,依然和現在一樣,也習慣了一個人。”
“這也可以說是我的選擇,沒有其他選項的選擇,再說我也不想太折騰了,歲數越大,越怕突然打破一直還算湊合的現狀,怕各種不可控的麻煩。”
像安滢這樣的單身者,任何城市都難免成千上萬。
一個人過,确實少了很多拘束,即使與朋友合租房,也是“流水的室友,鐵打的自己”。
但這種無拘無束背後的無奈和凄涼,往往也隻有自己能夠體會,甚至是一種難言之隐。
2不将就,有錯嗎?
單身者增多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将就”的生活理念,越發深入人心。
在過去,很多人都覺得:一男一女搭伴兒過日子,日子長了就自然而然會處出感情,即使平時摩擦不斷,往往也會“相愛相殺”地白頭偕老。
至于愛情、浪漫等,在經曆過物質匮乏的老一代人心中,無異于奢侈品。
但如今,婚姻伴侶不再“必需品”,如果遇到合适的,是錦上添花;沒有合适的,更多人甯願單身,也不将就。
29歲時,婧婧和戀愛近兩年的男友小馬分了手。
小馬比婧婧大一歲,碩士學曆,北京戶口,父母有兩套房。
當她和小馬,從偶然相識到彼此熱戀,婧婧的爹媽都對小馬非常中意。
這期間,小馬考上了公務員,随後進入某機關“吃皇糧”,在婧婧的父母看來,女兒能找到這樣的男人,簡直燒了高香。
但是,就在二老準備為女兒籌備婚事時,婧婧突然說:
我已經和小馬分手了。
“以前他很帥,常和我一起健身。但現在,他變胖了,油膩了,好幾次在外面應酬喝高了,醉醺醺地回家。”
“他和我的生活方式區别很大,兩個人在一起時,貌合神離,這比一個人更孤單。”
“小馬這個人,很多方面都挺好,但不适合我,和我不對味。”
這樣的理由,在老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但事已至此,也隻能由着婧婧了。
此後幾年,婧婧和另一個男生談過戀愛,但并不打算結婚:
“作為朋友挺好的,但我和他誰也沒打算結婚,再處處看吧。”
後來,那個男生到其他地方工作,兩個人維持了幾個月的異地戀,關系越來越淡,彼此越走越遠。
“現在我一個人也挺好的,自己的工資,夠吃夠花,去酒吧夜不歸宿也不用告訴誰。”
正如書中所言:
抱定‘甯可一個人過也不将就’的打算,這樣的單身生活,是一種對未來的持續探索。
究竟是一直單身下去,還是最終找到有緣人,今後依然擁有很多種可能……
3、做好自己的生活
書中引用了一項國際公認的醫學研究數據:
和已婚者相比,長期單身者的預期壽命,縮短5-7年。男性單身者的短壽風險,比女性更為顯著。
大量吸煙、酗酒,生活無序,和交通意外事故,均與單身,尤其是男性的單身,呈現出很強正相關性。
本書作者在訪談數百名27-45歲的單身者後說:
不少長期單身者,内心深處都有某種程度的無奈、自卑,和對“人生不完整”的焦慮。
對此,書中勸告道:
無論單身還是脫單,都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單身并不比誰差一等;
即使終身不婚不戀,也不存在什麼“人生不完整”。就像一輩子沒開過公司、沒去過高原,或者沒跳過傘一樣——誰有資格說他們的人生不完整呢?
單身也是同理,身邊沒有其他人,更要對自己多些關愛,多些肯定。
包括适當的自律,減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一個人的日子,打理得健康、陽光、有尊嚴,具有“可持續性”。
這樣的單身生活,老一輩人沒有留下多少可供參考的經驗。
我們這一代,唯有自行探索,道路難免蜿蜒曲折。也許依然充滿無奈、彷徨和失落,但無論如何,總要繼續前行。
無論單身或者脫單的人,都不妨彼此互道一聲珍重,多一些相互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