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鑼鼓铳子:清末流行于山東臨沂、滕縣一帶。化妝隻用胡子和包頭,不穿蟒靠。用大鑼、小钹、鼓伴奏,不用弦樂。拉魂腔傳到滕縣以後,鑼鼓铳子藝人都改唱拉魂腔。
2、北詞二弦:流行山東西北部,以高唐、臨清為中心。音樂與劇目基本上和二夾弦相近。二夾弦分南詞與北詞,其北詞相當于四股弦的大闆。
3、一勾勾:是在山東高唐一帶流行的花鼓基礎上發展而成。清末流行于山東高唐、夏津、東平、齊河、濟南,以及河北南部。劇目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用四股弦作為主要伴奏樂器。
4、山東大鼓:又名“梨花大鼓”。樂器除書鼓外,另用兩牧農具梨铧的碎片擊拍。後的用兩枚鐵片或銅片,并用三弦,四弦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對唱,三或二人伴奏。
5、山東琴書: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唱詞一般為七字句。演唱者一至五人,以敲打揚琴者為主。主要樂器有揚琴、筝、墜琴、軟弓胡琴、四胡、三弦、簡闆、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