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舊縣古井
舊縣古井
更新时间:2025-01-01 13:19:59

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

8月25日,定海居民“鮑魚”(應本人要求使用筆名)将一摞古井研究資料放到記者眼前。今年上半年,“鮑魚”實地尋訪定海老城古井,并為探尋到的古井制作“身份證”。他呼籲,要好好保護利用老城古井。

舊縣古井(他為古井制作身份證)1

舊縣古井(他為古井制作身份證)2

定海老城古井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尋訪5個月,為幾十處古井制作“身份證”

“鮑魚”前兩年退休,是老定海人,兒時住在書院弄,留方井和中營衙門井給他留下孩童時代的美好記憶。

“鮑魚”喜歡看書。年初,他看到一段史料,講舟山每10年就要遭遇一兩次大旱,“鮑魚”想到散落在老城中的古井。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水井在抗旱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上半年,他用了5個月時間,對定海老城現存的幾十處古井一一實地察看、測量。每一處古井,他都仔細測量并記錄位置、井深、井圈,井的材質和外形特征等,并查詢相關史料。在此基礎上,他寫成了《定海老城的古井調查與研究》,規整每處古井數據、史料,制作古井“身份證”。

他發現現有記錄有不翔實之處

尋訪中,“鮑魚”發現,在現有記錄有關古井的資料及數據中,有一些不翔實不準确之處。

“如一眼井的開鑿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他所提到的一眼井,是指位于建國路的中營衙門井。

《定海縣志》(1994版)第338頁記載“中營衙門井明代鑿”,第700頁又記載“中營衙門井,築于元代”。同一本縣志,有兩種說法,這不是矛盾嗎?

“鮑魚”也翻閱了大量史料,并推斷,該井應鑿于清康熙年間。

“築井壁材料不是石料,為長方青磚,而當時舟山還制不出高質量的青磚。明末清初,為對外防禦倭寇,對内平定叛軍,舟山進駐大量官兵。據記載,清康熙年間,派兵駐防舟山,設總兵1員,轄中、左、右三水營,并在定海北門鎮鳌山腳下設‘中營衙門’。”“鮑魚”認為,該井應是一口軍需井,由中營衙門所鑿。

對時間認定值得商榷的另一口井是留方井。

“鮑魚”解釋,留方井前身為方河。方河相傳建于元代。當年,為方便百姓取水,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下令築堤,把溪水蓄起來,形成一隻三角形小水池,老百姓稱“方河”。

同治七年(1868年),為紀念李昌達夫婦及戰火中殉難的定海軍民,邑人谷蘭亭将原方河改建成三個取水口的水井,并豎一塊镌有“義士李先生殉難處”的石碑。

“鮑魚”認為,留方井是在原方河基礎上“蓋闆留口”建成,“方”字也是為紀念方國珍。井的實體和兩段曆史都具有傳承性,開鑿年代應認定為元代。

他疾呼分類保護古井

尋訪中,“鮑魚”也感受到諸多遺憾。如留方井旁建了廁所,化糞池緊貼井邊;中營衙門井旁曾因坑道出租做作坊加工鹵鹽蛋被污染;東大街方井等水井因污染嚴重不得不棄用。周邊居民也“吐槽”,井水洗衣服後,回家還得用自來水再清洗一遍。

據了解,根據省裡要求,近年來,有關部門對現存古井做了摸底,記錄了開鑿年代、方位、使用情況等,留方井等數口井列入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後續相關保護措施較少。

“一口古井,就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曆史。”“鮑魚”動情地說,一口口古井滋潤了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百姓。随着社會進步,古井的原有使用價值降低,但不應被遺忘。

在他看來,眼下即可利用水位較低的優勢,對水井進行清淤修繕,後續可對水井污染有計劃地改造。

尋訪中,“鮑魚”還發現古井與老宅“同呼吸,共命運”。老宅不遷不拆,古井仍存。老宅動遷,古井可能就面臨消失。他呼籲要處理好古井保護和舊城改造的關系,“可以分類保護古井,如對中營衙門井、二眼井、留方井、四眼井等重要古井重點保護,其他古井酌情給予一定的保護措施。”

“鮑魚”也期待着更多有心人參與進來,成立古井研究會,做好古井記錄、考證,規整古井故事,以傳後人。

本文來自【舟山日報-舟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