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法固定橋墩。
由于該橋所處地段瀕臨洛陽江入海口,潮水漲落造成的水頭沖擊力很大,靠石塊自重來達到橋墩的穩定是非常困難的。這座橋采用植蛎固基的作法,先在江底沿橋中線抛石塊,建造筏形基礎,植入牡蛎,通過牡蛎無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塊膠固成整體,以作為橋的基礎,然後在穩固的基礎上再用大石塊砌出四十六座橋墩,上放巨大石梁,然後鋪石闆。
洛陽橋墩端部呈船又形,兩側有扶欄,均有石雕,用于保護行人;橋的兩側建置石塔,用以鎮風, 橋旁扶欄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圖案;橋上築石亭,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築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獅,有口含石球的球獅子;橋中央碑亭刻有明萬曆年間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中亭”周邊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亭東側有“萬安橋”及“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一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側為古時祈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