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人來說,認識盱眙,或許真的要從餐桌上的一盤“十三香小龍蝦”說起。
盱眙“十三香小龍蝦”以其麻辣香甜的口感,迅速成為人們夜宵上的“王者”,在大江南北掀起一股“紅色旋風”。
“十三香”不止十三香
顧名思義,“十三香小龍蝦”是用十三種香料調制的小龍蝦,然而事實上,十三香遠不止十三種香料。中國烹饪大師、淮揚菜博物館主廚楊玉昌告訴記者,在燒制十三香小龍蝦時,很多廚師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所選香料少則十幾種,多則三四十種。
關于“盱眙十三香”最初的來曆,據說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泗州盱眙縣遭百年難遇的水災,盱眙縣城及縣城以西受災尤其嚴重,房屋倒塌、良田被毀……劫後餘生的人們,又開始面對災後的疫病困擾。官員戚天官組織當地藥農,配合京城名醫上山采藥,制成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的藥包,分發給災民。神奇的是,災民在熬制的過程中發現該草藥奇香無比,不僅沒有中藥的苦澀,還有湯肴的香醇,就連兒童都争着喝,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百姓将此藥包與小雜魚、蝦蟹同煮,不僅口味極佳,沾指留香,更能起到強身健體之效。當時配制時用了十三種中藥材,因此大家稱之為“十三香”,這便是“十三香”的來曆。
淮安人在家裡燒制“十三香小龍蝦”,一般添加花椒、八角、桂皮、香葉之類的常見香料,再用現成的“十三香”調味粉調制。而大部分專業做小龍蝦的食肆,調味料一般都是自己配制,單單十三香料粉就需要用二十多種香辛料組成,裡面有八角、丁香、山奈、小茴香、山楂、甘松、木香、白芷、豆蔻、當歸、肉桂、花椒、孜然、香葉、胡椒、草果、草寇等。至于每一味調料放多少、什麼時候放,這就是龍蝦烹饪大師們的不傳之秘了。
“它山之石”成就“夜宵王者”
“十三香”與“小龍蝦”的結緣,源自于一次美食與美食之間的“碰撞”。1993年,許建忠帶領兒子許瑞海從徐州來到盱眙,做起了南北貨生意,在盱眙山城市場開起一間“老許調料行”的門面。許建忠根據山東鹵菜的“八大味”和傳統的五香粉的特點,調配出一款十三香調料。一名在當地開飯館的老闆得知後,覺得可以将其作為調料引入龍蝦制作中,于是找到許建忠購買了一批十三香調料。沒有想到,試驗的效果很好,飯店裡的小龍蝦很快便供不應求。就這樣,“十三香小龍蝦”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附近城市的食客都慕名而來。
在淮揚菜博物館,大廚們先用清水養蝦,再剪去鰓、爪,刷洗蝦殼。小龍蝦出鍋上桌時,淮安人更習慣用面盆等,滿滿一盆,鮮香撲鼻,讓人忍不住大快朵頤。食用時,一般戴上手套,其中小龍蝦頭部的“黃兒”的味道最為鮮香醇厚,黑色的蝦線則剔除不吃。這十三香小龍蝦,吃完後仍然回味無窮,吮指留香,深受廣大食客的追捧,是當之無愧的“夜宵之王”。
“小龍蝦”帶富一座城
如今,以“十三香小龍蝦”為代表的盱眙龍蝦産業生機勃勃,盱眙龍蝦先後獲得“中國名菜”“中國馳名商标”“中國地理标志産品”,連續6年蟬聯全國地理标志産品區域品牌水産類第1名。
盱眙龍蝦品牌價值的不斷提升,充分反映出盱眙龍蝦品牌發展新高度、綠色富民新産業。“盱眙龍蝦”走出了一條産業化、品牌化的特色之路。作為中國龍蝦美食的發源地和中國龍蝦産業的開創者,盱眙龍蝦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同行業“領跑者”,盱眙也成為實實在在的“中國龍蝦之都”“中國生态龍蝦第一縣”。(吳海濤 王昊 金蘇 陳誠 張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