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愛情就是人們亘古不變的話題。
白居易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柳永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李白說:“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誠然,愛情是苦澀的,可還是有無數癡男怨女甘之如饴。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是很多現代人的愛情觀,這句著名的詩出自漢代才女卓文君的《白頭吟》。
通讀這首五言詩會發現,本詩并不是用來歌頌美好愛情的。恰恰相反,全詩字字泣血,是在丈夫意圖納妾時所寫的,以控訴他喜新厭舊、半途而棄的行為。
而這卓文君的丈夫,就是當時深受漢武帝賞識的才子司馬相如,他也因此而成為人人口誅筆伐的“渣男”。
可是在古代,一個身居高位的風流才子有個三妻四妾似乎也不算“稀罕事”,為何偏偏隻有他受到了千夫所指呢?
01 琴挑文君司馬相如原名司馬犬子,因為崇拜蔺相如才為自己改名為“司馬相如”,字長卿。他出身貧寒,卻從小飽讀詩書,愛好舞劍,稱得上是文武雙全。
成年後的他憑借一首辭藻華麗的《上林賦》得到了漢景帝胞弟梁王的賞識,成為了他的門客,司馬相如因此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長,梁王去世了,作為門客的司馬相如也隻能是被遣散了。隻是此時的他,雖然文采斐然,生活卻還是無以為繼,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無奈,他隻能投奔多年的好友王吉。王吉時任臨邛縣令,給他安排了一個住處,相當于縣賓館,還供他吃喝。
基本的吃住暫時解決了,可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兩個人一起密謀一番,準備做一個局。
王吉裝作恭恭敬敬的樣子,每天都去縣賓館見他。可是這司馬相如卻表現得十分傲慢,按理說他應該熱情招待這位收留他的恩人,可是他卻萬般推辭,隻是請一個侍者告訴縣令王吉自己身體抱恙,無法見客。
王吉雖然隻是一個縣令,但算得上是當地最大的官了,無償接濟這個窮書生不說,還對他表現得那麼畢恭畢敬,這一無所有的窮小子憑什麼跟縣太爺擺譜啊?
最奇怪的是,這個司馬相如越是推托不見,縣太爺王吉便越是表現出恭敬的樣子,頗有三顧茅廬的意思。
這引得人們議論紛紛,開始猜測其中原因。當地的卓王孫算得上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富豪,自然也聽說了這件事,便對這個窮小子好奇起來。
于是,卓王孫決定大擺筵席,隆重地宴請這個神秘的司馬相如。
這一天,卓王孫拿出了十分的誠意。宴席上的山珍海味自不必說,還召集了當地所有“有頭有臉”的人物,并且提前請來了縣令,所有人坐定等候司馬相如出現。
這麼大的排場,就是為了見一見這個神秘的人。沒想到,司馬相如還是以“謝病不能往”為由拒絕了邀請,這讓富甲一方的卓王孫十分下不來台。
宴會開始,可是主請的客人卻沒到,縣令王吉不敢動筷子,便親自登門去請這個司馬相如。
這一段在《漢書》中記載道:“相如為不得已,強往。”這個“為”是通假字,與“僞”相通。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司馬相如裝作一副十分勉強的樣子才去到了宴會上。
其實他早就有所準備,本來就長得儀表堂堂的他特意置辦了一身好行頭,還不知從哪弄來了一輛豪華馬車,就這樣去赴宴了。
司馬相如一出場,滿座皆驚,此人果然是長得相貌堂堂,氣宇不凡。在衆人打量的目光中,他氣定神閑地坐定吃飯,也不與旁人交談。
這更為他增添一些别樣的神秘色彩,其實沒有人知道,他之所以不太開口說話,是因為他有一個口吃的毛病。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縣令王吉突然起身。他捧了一把琴,恭恭敬敬地走到司馬相如身旁,請他彈奏一曲。
他又假裝勉為其難地彈奏起來,把他高超的琴藝展現得淋漓盡緻。
好巧不巧,這個卓王孫家裡有一個獨生女兒,她平時尤其愛好音律,而她正是漢朝“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
此時卓文君的丈夫剛剛病故,她對這個司馬相如的事情也有所耳聞,但是守寡的她不方便參加宴席。當聽到這曼妙的琴聲時,她再也忍不住好奇了,便想通過門縫偷偷看看這個司馬相如到底是何許人也。
這一眼,便誤了終生。
她對眼前這個彈得一手好琴還氣宇不凡的男子一見傾心,但是想到自己的“寡婦”身份,她歎了一口氣,不禁自慚形愧。
就在她暗自神傷時,身邊的貼身丫鬟居然送來了一封司馬相如的親筆情書!裡面描寫了他對她如火一般熱烈的愛意,讓她的心再一次熾熱起來。
原來,司馬相如花了重金,買通了卓文君身邊的丫鬟幫忙送信,給這個素未謀面的女人表達了自己那“莫須有”的愛意。
走到這一步,他的目的其實就已經很明顯了。先是串通當縣令的好友王吉“三顧茅廬”來給自己造勢,引起卓王孫注意後再假裝推脫一番來到卓府。
然後揚長避短,掩蓋自己的口吃而設計表演琴技,就是為了投其所好吸引卓王孫的女兒,最後重金安排侍女送信表達自己的心意。
繞了這麼大一圈,就是為了吸引卓文君愛上他,可是這司馬相如是真的愛她才這樣做的嗎?他甚至都沒見過她的面。
如此設計,恐怕重點在于卓王孫的萬貫家财,這也是他為後世所诟病的原因之一。
02 為愛私奔
司馬相如和王吉如此處心積慮的設計确實效果顯著,卓文君決定嫁給司馬相如。這個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了父親卓王孫的堅決反對。
不知道是卓王孫看破了司馬相如的計謀還是從心底裡看不上他,總之就是不同意這門婚事。
卓文君也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才女,從小就在衆人的寵愛下長大,自然是敢愛敢恨的。她的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就是被父母強行安排的,這一次她要自己做決定,她要和他私奔!
于是,卓文君連夜收拾東西去到了他的住處,兩人共赴雲雨之後,司馬相如連夜帶着她縱馬飛奔回了成都老家。
剛下馬車,卓文君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錦衣玉食的她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破敗的家,從此便誕生了“家徒四壁”這個成語。
隻是木已成舟,她也隻能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跟随他過起了苦日子。
一開始,她還能靠變賣自己的随身行李維持兩人的生活,後來兩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艱難了,司馬相如作為男人卻沒有給出任何解決辦法,他反而氣定神閑,似乎是在等卓王孫來救濟。
可是卓王孫面對女兒私奔,大怒,宣布和女兒斷絕關系,拒絕提供任何一分錢的經濟援助,家裡人怎麼勸都沒用。
面對卓王孫的強硬态度,司馬相如想了一招:開一家酒館。為什麼是一家酒館而不是其他呢?根據《西京雜記》記載,其目的是“以恥王孫”,通過這種方式來羞辱卓王孫,逼他給予經濟救濟。
于是他們當掉了私奔時駕的豪華馬車,那是他們最後的财産了。換來的錢剛好夠用來在成都開了一家酒館。從此千金小姐當垆賣酒,風流才子刷鍋洗碗送外賣,哪怕生活得苦一點,也算是有了着落。
以前自己不知道女兒的境況,卓王孫還能狠下心斷絕關系。如今聽說掌上明珠正在抛頭露面地賣酒,他覺得羞恥,便閉門不出。可是哪怕看不見,隻要一想到心底也是滿滿的心疼。
無奈,父母永遠鬥不過子女,卓王孫隻好給了司馬相如一百萬錢,又給了一百個仆人,還有若幹的金銀珠寶作為陪嫁。
拿到錢後,司馬相如立馬關了酒館,在成都買田置地,過起了富足的生活。
03 十三字休書根據《西京雜記》中曾經這樣描述過卓文君的相貌:“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
此時的司馬相如真可謂是“人生赢家”,老丈人送來了萬貫家财,妻子美若天仙又對他死心塌地,從此夫妻二人應當是衆人羨慕的神仙伴侶才對啊!
可是萬事往往不遂人願,安定下來沒多久,司馬相如便看中了一個茂陵女,想要納她為妾。
于是卓文君傷心欲絕,寫下了文章開頭提到的《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複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袅袅,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司馬相如讀罷想起了妻子為他當垆賣酒的情義,便也放棄了納妾的想法,但也有人猜測這是因為他害怕得罪老丈人,所以才就此作罷的。
後來漢武帝即位,某日漢武帝讀到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以後贊歎不已,還惋惜不能與作者相見。
此時在漢武帝身邊侍奉的楊得意便向他舉薦說,這首賦的作者還存活于世,并且還是自己的老鄉,可以引薦皇上認識。
漢武帝大喜過望,便下旨召見司馬相如。
此時司馬相如的才華終于受到了皇帝的賞識,他心中也早有一番雄心壯志。卓文君也決定支持他追求自己的夢想,便獨自留在成都為他守着家。
司馬相如沒有後顧之憂地去了長安,一走就是五年。五年裡,他升官發财,不再是那個靠着嶽父“贅婿”了。
卓文君在家裡日日夜夜等着他歸來,最後卻隻等來了一封信,上面寫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這短短的十三個字,旁人怎麼也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是身為才女的卓文君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封休書!
從“一”到“萬”,偏偏沒有“億”,“無億”就是對她“無意”的意思,從此再也“無憶”了,她頓時心涼如水。
昔日自己為他奮不顧身連夜私奔,不嫌他家徒四壁以裘當酒,不辭辛苦當垆賣酒,經過日子過得辛苦可卻也是轟轟烈烈,琴瑟和鳴。
如今,他升官發财名利雙收,卻要抛棄糟糠之妻,自己一心一意地等他回家,卻隻等來一封休書。
可是感情一旦破裂,便再無可能和好如初了。敢愛敢恨的卓文君明白的,懷着悲痛的心情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
“一朝别後,二地相懸。隻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杆。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筝線兒斷。嘤,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全詩對仗工整,文采斐然,可見卓文君作為才女的文學素質,這首詩也被後世稱為《怨郎詩》。
随後還附上了《訣别詩》,意味着自己的态度:從此和司馬相如一别兩寬。
從此司馬相如就變成了群嘲的對象,比如同是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就寫下了《解嘲》,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司馬相如竊赀于卓氏,東方朔割炙于細君”,就表達了對司馬相如滿滿的諷刺。
04 神仙眷侶根據《史記》裡零星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并不像人們印象中那麼美好,那麼為什麼大衆的印象會和史實大相徑庭呢?
那就不得不提大衆認識曆史的主要媒介——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的傳播力量是巨大的,可是文學作品并非是客觀真實的,它或多或少都是經過文學加工,這種文學渲染一般也就是兩種傾向,要麼美化要麼醜化。
顯然,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兩晉以後的文學作品中,是被無盡美化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神化”。
傳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難說是誰直接更改了曆史。而是因為人們更願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東西,于是把司馬相如設計入卓府的故事逐漸删去了。
當一個故事,直接從中間開始講,便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味道。
人們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個“鳳凰男”竊赀的故事,而是會把關注點聚焦于一個知識女性打破時代桎梏勇敢追求愛情,整個故事完全變了味兒。
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不明覺厲的成都人把司馬相如當作“情聖”與家鄉挂鈎,這段故事變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這也被大家廣泛地接受。
整個故事會完全轉變走向,除了人們都願意看到美好的事物以外,還得益于一首名叫《鳳求凰》的曲子。
幾乎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講述他們的故事都要提到《鳳求凰》,在故事中這就是他們的定情之作。然而在同時期的曆史文獻中,卻并沒有相關的描述。
《鳳求凰》最早出現在《玉台新詠》當中,要知道,這本書是南朝才出現的,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發生在西漢中期,中間可是相距了幾百年,你很難确定是不是後人自己為那個想象中的美好故事編寫的。
浪漫故事加上這樣一曲《鳳求凰》,卓文君的“夜奔”就顯得更為有名了,簡直是古代才女“第一奔”,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到了宋元時期,中國城鎮化推進,當時的市民們的娛樂活動就是聽曲說書。于是民間開始自發地大量演繹許多故事,讓這對隻存在于故事中的“神仙眷侶”變得家喻戶曉。
尤其是在這個快時代,層出不窮的信息幾乎唾手可得,大家的腳步都太匆忙了,鋪天蓋地的信息也隻是一閃而過,看似獲取了很多信息。讓人在短期内有種知識豐富了的錯覺。
信息時代,流量為王。講故事的人追求的是爆點,聽故事的人追求的是爽點,沒有幾個人再去關心真相是否真的是這樣,因為僅僅是被大衆記住就已經很難了。
參考信源1.司馬遷《史書》
2.班固《漢書》
3.劉歆《西京雜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