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2022新京報貝殼财經夏季峰會“數字公益 凝聚向善力量”主題論壇上,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郭利群發表主旨演講稱,數字化為殘疾人群體帶來福利,但現實仍存在數字鴻溝,應凝聚向善力量,彌合數字鴻溝。
數字時代殘疾人不掉隊:實現“一鍵訂票”“一鍵叫車”
郭利群表示,數字化給殘疾人帶來了人文關懷,科技進步體現了向善初心,為殘疾人獲取知識和信息、提高職業技能提供了便利,幫助殘疾人突破自身局限、超越環境障礙,成為社會創新創造的積極參與者和享有者,為殘疾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殘疾人包容、融合發展提供了技術前提,為實現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創造了有利條件。
據了解,數字時代,為不讓殘疾人掉隊,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等各方面積極利用數字化為殘疾人生産生活提供便利,并已經形成了新的業态,中國殘聯也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進殘疾人工作領域數字化改革和智能化服務應用。
郭利群介紹,截至今年7月,首批325家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序已經完成了适老化和信息無障礙改造。從場景上,貼近殘疾人常用的電信服務、出行、購物等應用需求;從流程上,實現“一鍵訂票”“一鍵叫車”等簡易操作;從功能上,推出内容朗讀、語音播報、人工直聯“一對一”熱線等暖心服務,幫助特殊群體共享信息化成果。全國公共圖書館設立盲文及有聲讀物閱覽室1315個,席位達到2.4萬個。
“2015年以來,中國殘聯持續開展殘疾人服務狀況和需求動态調查,獲取了3000多萬持證殘疾人的數據,并接入國務院數據平台,為國家決策提供了參考,為精準扶殘助殘提供了數據支撐。現在越來越多省份采用移動終端采集數據,實現了數據的實時更新,殘疾人事業大數據平台初步成型。”郭利群說,2021年6月,在國内辦理殘疾人證不再受戶籍地限制,新辦、換領、遷移、挂失補辦、注銷、殘疾類别變更等6項事項實現了“跨省通辦”。
從具體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5月11日,各地已經接收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申請1037例,審核通過538例,有效緩解了殘疾人異地申領補貼面臨的“多地跑”“折返跑”等難點堵點問題。從2022年5月15日起,殘疾人可通過登錄國家政府服務平台及其移動端、民政一體化政府服務平台及其移動端“民政通”等終端全程在線提交申請、查詢、修改殘疾人兩項補貼證明材料。實現了申領補貼“一次都不跑”和“不見面審核”。
郭利群表示,企業也在助殘方面貢獻出了力量。
在中國殘聯的指導下,山東省殘聯、濟南市殘聯與山東世博華創動漫傳媒有限公司打造“荔枝花開”公益助殘品牌。“荔枝花開”通過“培訓 工作室 電商”模式,通過電商平台進行産品銷售,增加殘疾人收入。
去年10月,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與七大品牌的天貓官方旗艦店合作,幫助肢殘人用一半的價錢買到一隻鞋。此外,在淘寶APP搜索“一隻鞋計劃”也能直達專屬會場。
“我們與科大訊飛在冬殘奧期間推出數字播報。我們與快手也開展了助殘公益合作,最近我們和快手在山西資助了一個殘疾畫家張俊莉,他的畫推出之後在山西太原,在互聯網上産生了非常強烈的反響。另外,我們聯合抖音、淘寶等平台為殘疾人直播帶貨提供了便利。”郭利群說。
要彌合殘疾人遭遇的數字化“鴻溝”
郭利群表示,數字化給殘疾人帶來了不少便利。但同時,當前互聯網和數字化發展還不能滿足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仍然存在數字鴻溝。
“一是部分殘疾人,特别是重度殘疾人,在獲取數字化有關知識、信息方面還存在一定障礙。二是殘疾人是特殊困難群體,部分數字化技術及産品使用成本較高,殘疾人往往不容易獲取。三是殘疾人家庭信息化消費支出水平低,農村殘疾人信息化水平更低,隻有普通家庭的10%左右。所以我們呼籲要凝聚向善力量,彌合數字鴻溝。”他表示。
在郭利群看來,跨越數字鴻溝,數字公益應該凝聚向善力量,向着共享、包容、融合、普惠與特惠并存的方向發展。
他認為,傳統公益與數字公益要平穩過渡,在一段時間内要保持并存,兼顧殘疾人對現代科技發展的理解力、掌握力,通過普惠 特惠的方式,通過提供信息化消費支持、技能培訓和公益服務,幫助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獲得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機會。發揮殘疾人的主體作用,使更多殘疾人參與技術、産品的研發和使用,以殘疾人的獲得感為導向,使殘疾人成為創新創造的主體,“同時,要樹立數字公益助殘的公信力。技術進步更應該呵護各類群體的向上向善初心,不損害愛心人士的仁心美意。建議加強第三方監管,各方明确規則,也适時引入殘聯組織參與相關平台運維,使數字公益項目更符合捐助者意願,真正造福有需求的人。”
對此,殘聯主席張海迪曾建議,現在北鬥導航系統已經實現了城鄉全覆蓋,建議采用北鬥導航系統為盲人提供導航服務,解決盲人出行難問題。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為殘疾人提供更先進的輔助器具和無障礙設施。
郭利群表示,數字公益是真善美的結合,是美好的新時代最動人的場景,數字公益賦能、賦值所有攸關方。愛既要天長地久,更要及時能夠,關愛殘疾人不需要理由,因為愛,所以愛。“我希望我們的數字公益是及時雨,我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場景不會再出現了,好事要快幹。我們也期望在‘二舅’還是‘二娃’的時候能得到及時的幫扶,陪伴其成長,襄助其事業,讓愛的陽光芬芳大地,潤澤人心。”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付春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