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孔子墓前長了一棵楷樹,郁郁蔥蔥,遮天蔽日,蔚為壯觀。而周公墳前卻也有一棵大樹,卻是模樹,同樣挺撥俊秀,觀之令人贊歎。
于是,後世就有了"楷模"一詞,借孔子和周公墓前的巨樹,引申出範本和榜樣的意思。一則表達對先賢聖哲的敬仰緬懷之情,二則也有呼籲後人們繼承先賢哲思之意。
為什麼周公和孔子能成為後世垂範之楷模呢?因為,他們給封建時代的社會制定出了一套在他們眼裡覺得行之有效的秩序架構。他們認為,隻要每個人都安分守已,不折騰,不逾矩,不妄想,不暴戾,那天下就不會生出那麼多無端的争端和紛亂,和光而同塵,世間也就太平了。
這種秩序,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且行動坐卧走都有一定規矩,且龐大而繁雜,涉及到上至邦國形态,社會結構;下至平民生活,衣食住行。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叫"禮"。
禮涉及到封建時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也貫穿到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比如去世,在"禮"這個大框架下,每個階層也都有自己的專屬稱謂。
崩,專屬于帝王。有時候也叫駕崩。當然,這不是帝王唯一能表達去世的詞兒,龍馭上賓,賓天等夢想着駕龍上天做客也是常用在帝王身上的。
薨,音轟,是帝王之下各諸侯,以及親王,後妃等皇親貴胄們的專用名詞。
卒,不是象棋中那個一步一拱隻能前進無法後退的倒黴小卒子,這裡專指卿大夫們去世。
不祿,按古代社會體系,自帝王,諸侯,卿大夫以下,還有最末一級的貴族階層,稱為士。無論是文士,武士,謀士,術士還是俠士,他們的去世,應該稱為不祿。
死,就是庶人的專用詞。庶人,就是平民百姓。
殁或沒,是去世的泛稱。
文瀾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