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有先後!學英語也是有順序,而且一旦打亂後會學不好,很難學。這裡先說一個觀點,學英語(任何語言)時,先靠耳朵聽。而非先用口說,文章最後分享頂尖語言專家克拉申的四個著名理論。
新概念的一個作者亞曆山大(L.G.Alexander) 說過:
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聽了之後才能說
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說了之後才能閱讀
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閱讀了之後才能寫作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寫了很多文章,都是希望學英語特别是口語不好的人,一定要像小孩學說話一樣的方法,自然掌握英語。那就是用耳朵聽。
總結出來,就是Listenning is the key to excellent speaking!而不是中國老師說的那樣,英語要靠大聲說出來,背出來的。這個傳統低能的方法害慘了中國學生,讓大部分中國學生口語非常差。
但是,聽,不是亂聽,盲聽,否則也是白費力氣。
一個原則,可理解意思和内容的聽,專業一點叫可理解的輸入。
就是你聽的内容,要很容易知道它的意思,或者能猜測到它的意思。
舉例:
看電影,動畫片時,有人掉到了水裡的時候,就會重複說“Help,Help,Help”,你就知道Help是救命的意思了。當你聽到“dog”,你大腦自然想到了狗,dog對你來說是可理解的概念。
這就要你長期的堅持了,特别是對于教小孩學英語,成年人學英語,可用這種方法。
1,名詞,先拿出各種物品,然後給物品命名,拿杯子,就說cup,看到貓就說cat,指着樹說tree。久而久之,一聽到這些名詞時,腦中自然就會浮現事物的具體樣子,有真實感,可理解。
2,動詞。我們在做某個動作時,重複說一個詞,可以馬上理解。站起來時就說stand up,并且馬上站起來,做這個動作,坐下去說sit down,并做坐下的動作。看書時貓在跳,說The cat is jumping。這時就會想,原來jumping就是這個動作對應,就是跳的意思。
場景反應
3,當我們積累了一定的詞義後,剩下的就是場景的理解了。過街時,we go across the street,睡覺時說 it‘s time for bed;起床時it's time to get up; 讀書的時候,先對着圖聽聲音,也是很好的場景輸入。
原則是,一定要重複,而且每一次要一緻。當重複的次數足夠多,就能理解并且運用。
聽,也是有方法的,如果盲聽,聽的太難的,根本無法想象明白的,你是在浪費生命。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學習。
1,比如你聽到一首好聽的歌,可以先對着歌詞聽,重複聽,嘗試跟着唱,久了不用看就會唱。
2,看動畫片或者故事書時,一定要重複看過幾次以後,聽音頻,把字幕關掉,可以直接看明白。
這就是日常訓練的方法。
忠告,千萬不要聽太難的,看太難懂的東西,比如新聞類的。你bbc,voa之類的新聞信息,你發現太多專業的術語,根本難懂其中的meaning ,太多難懂的單詞,學起來效率低下,這是白費時間。一定要找些相對容易的來聽,能聽懂大部分,可以猜測出來的題材,這才是正确的姿态。
順便說說我身邊的三個真實例子。
第一個:2000幾年,大學畢業後總是覺的英語差,工作很不順利, 每天堅持學英語,但是一直沒有什麼效果,老是在原地打轉,也不知道怎麼辦。說到底是用了錯誤的方法。然後花了差不多1萬元參加了一個五天五夜英語集訓營,說是五天讓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那廣告打得太吸引人,我就相信了,我真去了。
後面的畫面可能你也會想出來了,沒錯,每個人拿着一本書,你打了雞血一樣說,“我要成功,我一定要學好英語...”If i can do it, you can do it ! 學得東西就隻有一篇文章和50個音标和句子。現在想想完全是上了智商稅。意外的是,我碰到個少數民族的人。那是我第一次和新疆人打交道。我就問她:你們族人從小就說普通話嗎?她說,不是的,我就是從小在新疆長大,讀5年級之前就沒有接觸過漢語,全部是維語,這讓我更加好奇了。我問她:那你是怎麼樣學會漢語的呢?她說:上小學五年級她轉學到了縣城讀書,當時縣城的學生說的都是普通話,老師上課也是普通話。剛去的時候,根本說不了話,就隻能傻傻的聽同學、老師們講,自己就隻能靠肢體語言跟同學和老師交流。半年之後,她就開始慢慢能交流簡單的話語,一年之後就完全能和同學們交流了。
第二個親身經曆,當時有一個廣州女學生,能跟韓國人交流,從沒參加過任何韓語培訓,她連大學也沒上。當時我對她的韓語學習經曆很感興趣。她說她15歲的時候,和一部韓劇結緣,具體忘記了什麼名了,好像叫《花樣男孩》什麼的,然後就開始愛上韓劇了,愛上了韓語,韓國。之後的一年裡就瘋狂地學習關于韓國的東西,看韓劇、韓國綜藝節目、聽韓語歌曲,上網買東西時都買韓國的泡菜吃,買韓國的面膜,化妝品。每天7、8個小時都在聽韓語。她家人都覺得她有點神經,每天隻知道看一些腦殘劇。另外她說有些韓劇她會反複地看和聽。就這樣花了一兩年多的時間,就把韓語弄好了。我看她完全能與韓國人交流,說的和她的廣東話一樣流利,經常接韓國公司的活動賺快快。
第三個,就是我工作後的一個舍友,潮州人。他其它成績一般般,唯獨英語非常棒,而且口語說的和地道的美國人一樣,沒雜音,能完全看懂純英語的新聞和電影,據他說,班裡很多人連老師有時都害怕和他對話,因為他說的太完美,老師都怕出錯丢臉,都覺的他是在美國生活過的。我就問他如何掌握的。他說初中時看了幾部動畫片,英文的,名字想不起來了,後來對美國的動漫很投入。總之就是非常喜歡看,看了很多,一直看到高三,加上他在城市裡接觸的外國人多,英語根本就不在話下了。他平時喜歡看NBA,英語歌,房間貼上夢露的圖片等等。全是關于英國美國文化的東西。怪不得了。
後來,我也這樣照着做,有幸的是,也遇到了一個美國老師指點,也用這個方法掌握了英語。
你也可以,隻要方法對。
順便說一說,美國語言專家,克拉申的理論,表達的完全就是這個意思。
一定要重複,輸入可理解的,有趣相關的,大量足夠的信息,離成功就不遠了。
1 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輸入對于習得者而言,隻是一種噪音。這是很多人聽高大上的英語新聞,難進步的原因,因為他們說的很快,很多專業術語,根本沒精力聽,聽不懂。
2 既有趣又有關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所以我建議大家找些簡單有趣的故事書,動畫片,電影,音樂來聽的原因。因為有故事情節,追劇一樣不會煩。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克拉申教授,語言專家
3 非語法程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語法太枯燥,一般人應付考試還可以學,對于提升口語來說,學語法是絆腳石,不需要理會。
4 要有足夠的輸入量。量變才會質變,有量的積累,才有好的結果。它需要連續不斷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學英語請關注我,我提供科學有效的方法,你負責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