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奪,卡拉伊姆家族驕傲的名字,在中國廣袤的黑土地上,駐守了117年,而今,東西方文化理念的差異,"老巴奪"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西方人開始尋根,而東方人開始覺醒,突然意識到"老巴奪"簡單三個字充滿着無可估量的商業價值。在我與"老巴奪"零距離接觸的三十七年中,我深深地感覺到"老巴奪"留下的這段傳奇,值得探索。于是開始探索"老巴奪"故事的旅程。
我與"老巴奪"第一次接觸,是在2001年企業的百年大慶編寫"廠志"那個階段。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一篇《一紙檔案解決"老巴奪"産權問題》闖入眼簾,清楚地記得那是1990年12月16日《哈爾濱日報》刊載的。這讓我提前知曉了最後的故事。
1986年,哈爾濱市檔案館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轉來我駐法國使館關于無國籍人士米歇爾·洛巴奪的來函,向中國索要原在華财産,其中包括哈爾濱"老巴奪父子煙草股份有限公司"籌建的股票。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難題。哈爾濱市檔案館感到十分棘手,一則關系到國家的利益和名譽,二則因為"老巴奪父子煙草股份有限公司"籌建股票産權的經濟價值是難以計算的。于是,哈爾濱檔案館立即着手周密的查閱工作,館内人員全體參與,翻閱館藏所有檔案,終于查出老巴奪煙廠建廠以來的原始檔案記錄。
這個工廠的創業人,是波蘭籍猶太人E·A·老巴奪和他的弟弟 A·A·老巴奪,在1903年前,他們隻是哈爾濱市賣手工切煙絲的平常外僑。1903年至1904年的兩年,他們先後置了手搖造俄式煙的紙嘴的機器和 造煙機器各1台,雇工8人,開始制造俄式大白杆煙。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老巴奪因資本缺乏,加以原料來不了,不但無力擴充營業,而且生産瀕于停頓。1915年,英美煙公司與老巴奪煙廠合資,合資時隻定資本額100萬元(盧布),1938年用機器設備、存貨,以及名義等共折合40萬元(僞滿币)。合資後工廠改名"英商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工廠總辦換成英國人,老巴奪兄弟為理事,主管營業部。這時老巴奪公司,已成為英美帝國主義工業的一部分。
在日僞時期工廠全為敵僞服務,實利也全為敵僞得去,老巴奪本人隻是每月2500元薪水的職員。哈爾濱市解放以後,老巴奪煙公司職工代表和老巴奪煙公司簽訂協定,"将公司在哈爾濱财産(部分)移職工會"。1950年6月8日,老巴奪煙廠買賣契約書中記載:"于簽字日起,老巴奪的一切财産歸我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
伊利亞•阿羅諾維奇•老巴奪(1874-1934),俄籍波蘭裔卡拉伊姆人 ,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創始人
一張已變黃的普通紙,呈現了老巴奪曆史的真實面貌。也使老巴奪煙廠産權重大問題迎刃而解。無可争議地證明了老巴奪煙廠的一切财産已收歸中國所有。
老巴奪,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也讓我們想繼續探索"老巴奪"在哈爾濱點點滴滴的足迹。
(發表于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的《老字号·招牌:哈爾濱故事》一書 圖片為資料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