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碉樓營造技藝
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黑虎羌寨
羌碉,羌語稱“邛籠”,是用黃泥片石結構相結合,融數學、幾何、力學為一體而建築起來的曆史建築。茂縣現存的羌族碉樓主要分布在沙壩、較場、鳳儀、南新等地區。
羌族是擅長建築的民族,羌族民居的建造技藝精湛,是山地建築的行家能手。羌碉是其民居建築的代表,是羌族人民古老智慧的結晶,是勇敢剛強的象征。
碉樓建造時以土石為原料,不用繪圖、吊線,全憑傳統世代相傳的技藝和經驗。碉樓層次不一,結構嚴密,不僅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從平面上看多呈四角、六角、八角,甚至多達十二角。
碉樓民居大多以“衆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塊石砌成,謂之“碉樓”,兼有居住和防禦之功能,所以又稱之為“戰碉”。
羌碉内部結構
碉樓牆體都很厚,不但外牆厚,房間之間的隔牆也很厚,砌牆所選用的石頭,必須是又薄又寬的塊石。
修碉樓所用的大石頭都是人工一塊一塊背上去的,每背一塊石頭,主人家便會獎勵幫工一塊“墩子肉”(一大塊肥豬肉,一兩左右)。一座碉樓的修建不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要耗費大量時間,因此一座碉樓的修建往往需要傾注幾代人的心血。
羌碉,是羌族人民的曆史見證。這些誕生于刀光劍影、馬嘶長鳴時代的古群碉,正是那民族精英奮争向上的脊梁,展現出了羌族人民群碉建築術的文化風采。
03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
四川省阿壩州茂縣文化館
羌笛是羌族文化的标志,在亘古至今的歲月裡承載着激活生命、傳承信仰的力量。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兩千年前,羌人的祖先生活在大西北的茫茫草原之中,以農牧為生,而羌笛也正是羌族先人在那個野性粗犷的浪漫時代裡創造出來的,它既可以被當做吹奏的樂器,又可以被當做策馬的鞭子,同時還是放牧時互相聯絡的工具,可謂一笛三用,因而深受羌族百姓的喜愛,并逐步成為羌人的文化象征之一。
在沒有文字的羌族中,羌笛的意義早已不僅限于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而升華為羌族文化血液中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渠道。羌笛不僅為人們帶來直抵靈魂的史詩樂章,也成為羌族同胞凝聚靈魂的心靈寶藏。
現在的羌笛由兩根長約15-20厘米、直徑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緻的竹管并在一起,并用絲線纏繞構成,管頭處插有發聲用的竹簧。演奏的時候,演奏者雙手持笛,将簧哨含入口中,然後用一種特殊的“鼓腮換氣法”吹奏,指法與吹奏笛子的指法大緻相同。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獨具特色,是我國民族樂器寶庫中難得的珍品。羌笛常給人以虛幻迷離、動人心魄的感覺,羌族人民常用它來抒發自己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種種情感。
,時長00:38
羌笛演奏
羌笛演奏
羌族文明源遠流長
羌族文化博大精深
古老的非遺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向世人傳唱羌人的自信與頑強!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