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教師評價、反饋和進一步設計課程的重要依據。 新課标強調了要整合課程内容,推進單元教學,這也指示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單元作業設計。
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是讓作業實現高質量的途徑之一。站在單元之上教師才能看清全局,摸清教材中的脈絡,據此為學生設計質高量少、實現最有教學目标的作業, 并通過作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落地。
單元整體作業到底該如何設計?本文中, 山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韓琴教授深度分享了新課标背景下聚焦思維能力提升的單元作業設計理念與策略,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實操提供了可行之道。
本文整理自韓琴教授在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團思維型教學主題培訓上的分享
本文共5543字,仔細閱讀需14分鐘
為什麼要進行單元作業設計?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是促進核心素養落地、促進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1、作業的功能
作業的功能可以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視角來看。
從學生視角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強化知識識記、加深知識理解、提高技能熟練性、發展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意志品質、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教師視角看,作業可以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從學校視角看,作業可以促進學校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
2、單元作業設計的功能
在思維型教學理論引領下的教學當中,我們一直提倡大家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單元作業設計有以下功能:
訓練思維品質;
提升思維能力;
促進深層學習;
完善認知結構;
養成高尚品格;
落實核心素養。
3、作業的類型
根據布魯姆的目标分類學說,作業的基本類型有六個層次:識記類作業、理解性作業、應用性作業、分析性作業、評價性作業、創造性作業。
在分類過程當中,布魯姆對認知技能進行了分類。在整個作業設計當中,不僅要關注認知技能的各種類型和層次,還要關注到情感技能的形成過程,以及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結合認知、情感以及動作技能來把握作業的類型。
從作業的性質類型劃分,作業分成基礎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創造性作業,以及新課标特别強調的跨學科綜合性作業。我們之前強調綜合性作業,可能更多的是學科内的一種綜合性作業的設計,而這次新課标的出台對跨學科綜合性作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還需要結合不同的學科,思考跟其他學科的内容融合的地方,以及如何設置跨學科綜合性作業。
六項原則,立足思維發展設計單元作業
在整體單元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有最基本的三條原則:
第一,明确作業的起點。要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素養現狀做學情分析,進而确定作業的起點。
其次,明确作業的終點或目标。作業的目标要服務于課程标準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第三,明确作業的具體内容。一個是要明确自身學科的結構和層級。教師在設計進階作業的時候,需要緊扣單元的知識、能力、品格以及素養。
能力方面包含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必備品格包含實事求是的作風、克服困難的意志、嚴謹認真的态度、質疑創新的品格、倫理道德以及環境意識等等。
内容結構建構起來之後,教師還需要去考慮作業的層次性和遞進性。這是從學科内部結構上來講,教師需要重新思考作業内容,思考跨學科的結構和層次,本學科和其他學科中的知識、技能、品格、素養有哪些是交融的,教師要經過跨學科的教師之間的集體研讨,來構建出跨學科作業的結構以及層次。
基于這種基本的原則,在具體的單元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還要注意以下六個方面:
1、立足思維型教學理論引領下的情境設計,為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供了情境場域
立足思維型教學理論進行情境設計,創設情境的場域,把學生帶到情境當中去,訓練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讓他去尋求作業的多種解法。
從不同種解法當中,教師可以擇優進行評價分析,每種方法的優缺點在哪裡,應該用哪些方法去解決問題和探究,然後再去探究解決的效果。
最終要綜合概括問題解決的過程,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整個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實現學生能力以及素養的提升。
2、注重思維型教學理論五大原理的落實
思維型教學五大原理就是通過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注重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在反思總結的基礎上,将他所習得的知識、方法、态度、素養以及品格遷移應用到其他的生活場景以及其他的學科當中,同時體現跨學科思維,或者思想的融合。
3、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
在整個單元作業的設計過程當中,教師還需要關注到思維品質的培養。思維品質是訓練學生思維與能力的一個突破口。
如何進行思維品質的訓練?
第一,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即開展系統的理性活動,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事物實質的思維品質。具體包括:
加強内涵、本質、概念、規律等的理解和教學;
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
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加強抽象與概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排除幹擾,挖掘問題中的隐蔽條件;
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
第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包含思維起點靈活、過程靈活、結果靈活,圍繞事物本質做變式提問。具體包括:
抓住知識、方法間的“滲透”與“遷移”;
引導學生發散式思維、立體思考,培養學生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問、多題歸一的能力;
教給學生靈活選擇研究對象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訓練;
幫助學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動态圖景;
使學生掌握中的辯證關系。
這就提示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典型性作業的設置,而且需要在典型性作業的基礎上進行變式來訓練,要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問等訓練。最終達到學生面對一個題目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可以找到多種解法,實際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本質進行了把握,可以靈活地去處理每個問題。
第三,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即善于迅速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具體包括:
使學生掌握概念、規律之間的關系,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結合問題的解決,在大腦中形成合理的“知識組塊”;
教給學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
通過做作業和測驗等方式,給學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訓練。
思維的敏捷性基本上是訓練學生單位時間内解決問題的數量,或者是他可以迅速地、準确地解決問題。這裡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迅速,一個是準确,不是說為了追求速度而放棄正确率。
教師在日常作業訓練的過程當中,可以要求學生做作業就像考試一樣給自己提要求,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控制做作業的時長,不能有任何的拖延,用最快的時間準确地解答問題,有意的去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第四,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産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産品的思維品質。具體包括:
激發思維活動的非智力因素;
培養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培養問題意識;
激發學生想象力,積極探索、勇于創新;
教給創新思維策略,如頭腦風暴、重組等。
第五,訓練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即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并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确和全面認識的思維品質。具體包括:
敢于挑戰權威、質疑問難;
養成深入反思的習慣;
突破思維定勢,鑒别自己的看待問題的方式;
打破砂鍋問到底。
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都屬于高階思維能力,在處理問題的過程當中展現出來的能力就是高階思維能力。這種批判性的訓練,教師要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質疑他人的觀點,而在提出自己觀點以及質疑他人觀點的過程當中,能夠提供出大量的客觀案例或者依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4、注重深層學習
教師在整個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除了設計基礎性的作業之外,還要設計評價類、創造類等綜合性的作業,引導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并對所學的内容進行深層加工,實現深層學習與養成核心素養。
5、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
核心素養總體涉及到了三大領域六個要素的18個要點,在新課程标準出台的同時,已經将這18個要點融入了各個學科的課标當中,教師在以後的備課或者教學當中,要關注到學科的基本價值觀、必備品格以及關鍵能力,再結合課程内容,将這些核心素養落地。教師在做作業設計的時候,也需要關注到哪些作業可以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地。
6、注重建構過程
在單元教學設計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實際上是強調單元建構的過程,強調作業成績、知識、方法和視角的關聯性:
知識關聯: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
方法關聯:不同學科思維方法間的關聯;
視角關聯:問題解決的整體思考框架和思路。
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要綜合考慮知識、技能、思維、核心素養這些元素,使單元作業形成一個相互鍊接、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邏輯結構。同時也要注重邏輯結構的建構,邏輯建構越合理、越緊密,學生的高階思維就會發展的越好。
三大步驟,圍繞學習内容建構單元作業
單元作業的設計有以下三個步驟:
1、基于核心素養目标确定單元學習内容規劃
單元學習的内容規劃需要基于核心素養目标或單元教學目标,教師需要把握:
結合相應教材、課标等确定單元學習主題;
結合課标把握單元學習主題的核心素養要求,明确本單元中重點培養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厘清單元學習主題的知識結構與内在脈絡,構建出單元學習主題的知識結構圖。
2、依據單元教學内容及目标确定作業結構
确定單元的核心素養可以落實哪些?落實到什麼程度?教師要勾畫出整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确定好單元結構圖之後再來看作業結構。作業結構設置的兩點要求:
第一,依據單元教學内容與目标,進行整體設計,列出三向細目表。例如從課時的内容、知能水平、類型及難度來設計課時作業,然後再架構出單元的内容、知能水平、類型以及難度,考慮到課時與單元的結構以及層次,從課時單元出發,再去思考學科交叉的内容、知能水平、類型以及難度。
圍繞這三個維度的四個方面來架構出一個立體、系統的作業結構。這樣就可以明确在哪些點上要訓練學生哪些思維品質,或者學生的知識、技能、素養要訓練到什麼層次,在整個課時當中的目标以及整個單元當中要完成什麼樣的目标,讓整個課時、單元以及學科之間有一個整體的設計。
第二,需充分體現單元作業與單元教學目标的融合,将教學要點用形式多樣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練習-探究-綜合-實踐-創造-整理-提煉的過程中,實現核心素養的領悟與提升。
3、圍繞作業框架鋪設序列化具體作業
在鋪設具體作業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注意:
依據學生學情,結合教學内容與目标設計或編選題目;
單元作業設計需考慮作業的多樣性,綜合作業的基礎性、實踐性、探究性、創造性、綜合性;
考慮作業的進階性,教師要設計出具有系統性、跨學科整合性的作業;
需要注意作業的典型性、遷移性、拓展性,學生可以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方法解題。
作業設置需少而精,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與探究的空間。
五大策略,精準聚焦作業設計全過程
教師在做單元作業設計的時候還需要要考慮幾個問題:
1、确定單元目标
教師需要要考慮本單元的主題是什麼?本單元可以實現哪些核心素養?學生現有的水平如何?本單元核心的單元教學目标是什麼?基于以上問題來确定單元目标,進而确定單元的作業結構。
2、确定單元作業結構
确定單元目标後需要繪制本單元的作業結構圖,教師需要考慮這個單元涉及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内容之間的關系如何?核心素養、思維品質與能力層級結構如何?單元以及課時預期達到的程度如何?在以上問題的指導下,繪制出詳細的單元的作業結構細目表。
3、确定課時作業目标
基于單元視角确定目标與結構後,單元作業目标确定之後需要落實到每一堂課。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本課落實的核心目标有哪些?
與前後課時目标之間的關系?
每個具體目标落實到什麼程度?
與其他學科有無交叉融合的内容?
具體作業采取哪種形式呈現?
4、确定具體作業
确定好課時作業結構之後,就可以具體編寫題目,設置具體作業。在設置具體作業的時候,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作業是否圍繞核心的教學目标?
第二,作業的趣味性、啟發性如何?教師要盡可能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和啟發性,讓學生喜歡去完成作業,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第三,作業的典型性、多樣性如何?教師要設計針對代表性比較強的典型題目進行多樣化的變式訓練。
第四,作業的進階性、系統性如何?教師在做單元設計,确定具體作業的時候,要關注前一堂課訓練到什麼程度?本堂課需要訓練到什麼程度?也就是本堂課的具體作業設計要考慮整體性、系統性和進階性。
第五,問題的探究性、實踐性如何?科學探究包含從實踐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具體實踐,在實踐過程當中去檢驗假設,然後去驗證假設是否成立,最後形成結論與大家分享。在這個過程當中,既體現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能力。教師不僅要設計基礎性的作業,還要關注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
第六,問題的綜合性、創造性如何?教師設計綜合性的作業,既要考慮到學科的綜合性,又要考慮到跨學科的綜合性,尋找不同學科的共同特點。同時,教師需要設置一些具有開放性的、挑戰性的、合作創造性的作業,來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或者創造能力。
5、作業評價與反思
最後教師需要考慮的就是作業評價和反思的問題。總結其中成敗得失,提煉精華分享交流,總結失敗反思改進。 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作業評價是否及時反饋?是否采取多元評價?
多少作業進行了面批面評?
細目表各維度内容及層次設計合理性如何?需要進行哪些調整?
作業對單元教學目标的落實情況如何?需要進行哪些調整?
作業對個人知識技能、核心素養、思維及創造力等方面的提升落實情況如何?需要進行哪些調整?
作者 | 韓琴
編輯 | 王璐
統籌 | 孫習涵
版權說明:本文為思維智彙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