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苞谷與鋤頭
柚是常綠喬木,今浙江、福建、廣東、湖南、四川均有栽培。安康為南北過渡地帶,自然也有柚栽培。柚的名稱在南北方言中有差異。北方不産柚,所以多以其正名“柚子”相稱。南方方言中則還有一個很普遍的俗稱一一“抛”。安康方言雖屬西南方言可歸入北方方言之大類,但卻在詞彙中保存了很多南方方言詞彙用法,“抛”就是其中之一。
“抛”在南方方言中各地區寫法不同。溫州有人寫作“橐《廣韻》:“橐,豪韻,普胞切”,《說文》和《廣韻》均解釋為“,張大貌”,音同而義跟柚子相去甚遠;紹興有人寫作“脬”。《越諺》(作者為會稽人範寅):“香脬,如香圓而大,裝盤供之,隔歲不壞,味酸”。《廣韻》肴韻,匹交切:“脬,腹中水府”,意為膀胱,依然是音相合而義相遠。
玉米在各地方言中的叫法五花八門。廣西南甯将其稱為玉米、玉麥,雲南思州稱為苞谷,山稱為紅須麥,溫州稱為黍麥、廈門稱為麥穗。這些都從側面說明玉米的起源地不在我國,所以南方方言中沒有統一的稱呼。玉米原産于南美洲,大約約在15世紀末傳入我國。目前我們能見到的國内最早提到玉米的曆史文獻是明代人田藝衡撰寫的《留青日記》,田藝衡就将其寫作“禦麥”,禦和玉在北方話中同音,所以後來又寫作“玉”
安康方言中也将玉米稱為苞谷。安康境内多崇山峻嶺,苞谷在安康這樣的山區是一種高産作物,從曆史上就受到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崇和着力推廣。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地方政府更是發起了一場“白色革命”,大面積推廣普及地膜玉米等三項栽培技術,将其作為溫飽工程的重要基礎。遍查玉米在南方方言中稱為“苞谷”的地方的地理環境,我們發現,凡被稱為苞谷的地方多為山區地帶,而平原地區即使是南方方言語系也多為其它稱呼。為什麼要将玉米稱為苞谷呢?原來這個詞的本來含義就是“豐收之谷”,山區人民将玉米稱為苞谷,就是他們從實踐中已體會到,這是一種适宜山區種植的“豐收之谷”。《詩・大雅》雲:“方苞方體”,箋曰:“苞,茂也”。《爾雅辭诂》則直接告訴我們:“苞,豐也”。能準确地用“苞”來形容這種神奇的作物,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澱的。
安康地區的地形複雜多樣,有自古就為豐饒之地的月河川道,有丘陵有淺山有高山(方言中稱為“後山”),加之安康地
區開發較早,一個地區沿河道就有四十多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這在全國也是少見的,這樣的文化地理背景,使安康的農耕經濟呈現持續時間長,耕作技術多樣的特點,這種特點自然也會在方言中得到反映。安康方言中對“鋤鈉頭”的多種稱呼,提醒着我們去認識這一點。
鋤頭在其它地域方言中,多隻有這一個稱呼。在安康則不然,薅草時用的鋤頭叫“薅鋤”,挖地地松土有“闆鋤”和“角慟”,播種所用的鋤頭叫“點鋤”。當然,這種分類稱呼的鋤頭,其形制也依其用途而各異。這些特有的方言詞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安康農耕技術之精細和作物栽培曆史之悠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