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地處西南地區,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常年降雨量充沛,植被覆蓋廣,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8.64%,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數位于全國榜首,所以雲南也素有“動植物王國”的稱号。
已探明全境脊椎動物達到了1737種,占全國的58.9%。另外,全國大概3萬種高等植物裡面,雲南就占據了60%以上。而昆蟲更是數不勝數,2.5萬種已收錄的昆蟲裡面,雲南占一半。
許多在别處看不到的生物,在雲南可能到處都是,曾經普遍被認為滅絕了的物種,比如大花石蝴蝶、竹生羊奶子,人們再次在雲南一處天坑之下,發現了它們的野生植株。
雲南女子發現“鳝形”生物,竟是二級保護動物
夏季是很多野生動物比較活躍的季節,因此在野外活動的時候,也更容易目擊到它們。近日,雲南的一名女子,在地上看到了一種奇怪的小動物,引起了她強烈的好奇心。
這隻小動物體型不大,大概十多厘米長,看上去跟一條鳝魚差不多,但外觀上又不像是我們常見的鳝魚模樣。
為了弄清楚這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女子将其拍下并在網上求助,事後經專家辨認,這是一種叫“脆蛇蜥”的動物,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雖然平常不太容易看到脆蛇蜥,但它們也不算特别罕見,在我國南方許多省份裡面,還是有分布的。比如四川、湖南、雲南、貴州、廣西、安徽、江西、浙江等多個省份裡面,都有确切的記錄。
此前雲南玉溪市江川區的一位農民,在山裡撿菌子的時候,也發現了脆蛇蜥。起初他以為是一條黃鳝,于是順手撿起來扔進桶裡,回家之後才發現不對勁。經過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是國家保護動物,于是交給了有關部門。
還有湖南白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巡山的過程中,在一口水井旁也曾發現過脆蛇蜥的身影。
脆蛇蜥俗稱土龍,頭頂有一對“大眼睛”
脆蛇蜥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土龍”,有些地方也稱“金蛇”。這種動物身上有鱗片覆蓋,不同部位的鱗片大小和形狀也不同,額鱗最大,像盾牌形狀,最顯眼的是頭頂上有兩個黑色的圓斑,十分醒目,看上去就像是兩個“大眼睛”一樣。
實際上這并不是它們的眼睛,不具備視物的功能,更像是一種僞裝,類似的僞裝在很多小動物的身上都有所發現,尤其是一些蝶類,會更常見。
比如黃晶眼蝶、仙女晶眼蝶、玫瑰绡眼蝶等,在翅膀處都長有眼睛般的圖案,目的就是為了吓跑一些捕食者。
脆蛇蜥身上的體色并不固定,而且變化比較大。比如它們的體背處,有些個體是淺褐色的,而有些個體則是乳白色的。
脆蛇蜥雌雄二态比較明顯,雄性背部兩側有十多條翡翠色的橫紋,也有一些黑色的斑點,而雌性背部則沒有這些鮮豔的色斑。
常年匿藏在地洞中,雨後會出來覓食
脆蛇蜥主要營地下洞穴生活,一般在海拔300-800米的山林、草叢,甚至是菜園的大石頭下面,能夠發現它們的身影。
脆蛇蜥喜歡待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尤其是土質肥沃、疏松透氣沙壤土下,更有可能存在脆蛇蜥。它們的四肢早已退化,所以整個身體就像是一條蛇一樣。
脆蛇蜥平日裡一般在洞穴裡面不出來,尤其是下雨天,它們會更宅。而雨過天晴之後,脆蛇蜥的活動頻率會明顯增加,因為這個階段,往往也是一些小昆蟲、小動物最活躍的階段,有利于它們捕食。
脆蛇蜥以蚯蚓、蝸牛、蠕蟲等各種昆蟲為食,雖然它們的外表跟蛇很像,但卻是一種無毒的動物,基本上也不會咬人。
脆蛇蜥名字上有一個“脆”字,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身體真的很脆。大家都知道,一些壁虎類動物,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斷尾求生,脆蛇蜥也是如此,而且它的尾巴更容易自斷。
不過它與壁虎不同,脆蛇蜥在危險來臨時,除了會自斷尾巴之外,還會從洩殖腔内放出一種特殊的臭味,用以趕走敵害。
另外,科學家們同時也發現了這種臭味,跟它們的求偶也有一定的關聯。
脆蛇蜥不是我國獨有的物種,在越南也有發現。曾經因為它們具有較高的藥用和科研價值,被列為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但是在2021年之後,新公布的《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裡,赫然寫着脆蛇蜥的名字,說明它們的保護等級提升了,現已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保護力度更大,同時對私自捕殺的懲罰力度也會更大。在野外遊玩的時候,要注意分清了,不要将其與黃鳝等動物弄混。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