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峽平湖 丹江口水庫。[1]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于世。[2]
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9-10]
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2]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于《漢書》中。
武當山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
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栖隐之地。
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太宗诏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乾甯年間(896年—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自唐代後,武當山就得到曆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号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驸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為“大嶽”,高于五嶽之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曆時12年,敕建的大嶽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為“治世玄嶽”,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
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築群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金殿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2月22日,紫霄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國務院把武當山太和宮、紫霄宮列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
武當山
1988年1月,“治世玄嶽”石牌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2月17日,“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001年7月,玉虛宮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5月,啟動武當山玉虛宮修繕工程。
2012年,武當山啟動武當大興600年20餘項大型系列活動。
2012年7月25日,五龍宮景區正式投入開發建設。
2012年8月1日,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遇真宮頂升工程正式啟動。
2012年9月27日,武當山玉虛宮修繕落成。[11-13]
武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