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竈節,又稱“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在舉行“祭竈神”的儀式,送竈王升天。民間有句俗話說“臘月二十三,打發竈爺上了天。”
年俗插畫“祭竈神”
百姓家的祭竈儀式(攝影周春甲)
那麼為什麼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竈儀式?這個風俗是怎麼來的?各地有什麼不一樣呢?一、祭竈風俗的來曆:
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代的範成大在他的《祭竈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争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民間祭竈使用的竈君神碼
二、祭竈的日期:
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竈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竈》:"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竈。"《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竈神于坤甯宮。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三、祭竈的儀式:
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來民間執掌百姓居家生活的神,,以保護百姓全家安康和監察百姓家庭生活狀況,每到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将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竈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請竈君吃吃喝喝,賄賂竈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竈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把上年貼在竈王爺神碼上的對聯揭下來,在“天地窯”前祭竈儀式上點燃,送竈王爺升天。竈王爺對聯是這樣寫的,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為了讓竈王爺在彙報的時候不要說自家的壞話,在祭竈的貢品裡必不可少的是“糖瓜”,也就有了“給你個糖瓜甜甜嘴,上了天上别多嘴。”“二十三,糖瓜粘。”的俗說。
四、祭竈的民間習俗1、吃餃子:祭竈這一天,在北方地區民間講究吃餃子,俗話說哦"送行餃子迎風面"有的地方吃糕和荞面,有的地方流行吃炒玉米豆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搶亂歲”。過了二十三,離春節隻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内,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2、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3、“搶亂歲”: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4、吃糖瓜、饴糖、麻糖等。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隻限于男子。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竈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5、貼窗花: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