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的提問。“美是有意味的形式”這句話,在中國流行了将近40年了。這話是有具體内容,比如的,對于繪畫的色彩,線條來說,色彩、線條都是藝術家主觀的意味和情感的表達,所以,繪畫之美也就存在于線條和色彩統一的形式之中。
例如,中國畫的墨法筆法,油畫的色彩線條。
隻因為有這樣的關系,所以,就可以産生一個邏輯:沒有意味,就沒有美的色彩、線條,而這些色彩線條,并不是雜亂無章色彩、線條,而是有其形式統攝起來的,所以就是美的。
隻因為貝爾有這樣一個觀點,所以,中國就引進來了,這個觀點也很出名。幾乎玩兒藝術的人都知道。
尤其是玩兒書法的。因為北大教授宗白華先生,就是根據貝爾的這個理論,他根據梁啟超,曾經說過,書法有線條之美,所以提出“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的觀點。一時,在書法界針對書法的線條是什麼意味,讨論得津津有味。
以至于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呢!
但是,最近,也有很多人并不認可“書法是線條的藝術”,而是認為,書法不能看成是線條,書法的筆畫是豐富的,有點,有塊兒,也有“線”,不能因此把書法藝術,都看成是線條的造型,或者抽象的線條,這是對書法藝術的簡單化理解。
除了藝術,我們再看看一棵樹是不是有形式?有意味?
一片藍天是不是有意味有形式?
所以,貝爾的觀點是有一點局限的。
貝爾的觀點,主要是建立在主觀意識基礎上的,對于客觀存在的意味或者是美,他并沒有談到,因為我們講,如果沒有客觀的存在,那麼你主觀上的意識是沒有辦法成立的,所以,美是客觀和主觀的結合。
先有了客觀的存在,才有了我們自己的意識的存在,這也就是為什麼,未必所有客觀的存在都是美的,也未必所有的客觀存在,都不具備形式,每一個客觀存在,他的形式是完美的。
比如說一隻老虎,一隻獅子,他們的形式都是很完美的,那麼到底他的這種形式是一種什麼樣的意味,隻有我們主觀上的想象和聯想,才能夠實現對他的意味的解釋。
我們的主觀意識是有差别的,但是,客觀是不變的,而我們的認識是可以變得,比如說,一個美人,她到底美不美,有的人認為她美,有的人認為她不美,但是,那個美人還是那個美人,她多高還是多高,多重還是多重,多白還是多白,一點也不會改變,隻因為每一個人對它的看法不同,所以對于她的美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對他所賦予的意味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她是善笑還是多愁善感等等,每一個人的看法還是有一定的差别的,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能夠建立大家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美,雅俗共賞的美也是存在的,但是在共性之中,個性顯得非常的突出,這才是真正的有意味的個性的形式的審美。
那麼,就書法而言,也同樣是這樣,有的人認為,這是美的書法,有的人确卻認為是醜的書法,有的人認為,這是高級的書法,有的人認為這是中級的書法,認識是不能一樣的,也是沒有辦法完全有一緻的統一的
美有自然的美,有創造的美。
我們說創造的美有形式,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是自然的美有形式就有點無賴了。
所以,意味是創造者的事情,形式也是創造者的事情。
這就是說,一切的創造都需要美的形式,也需要意味。
比如五星紅旗的比例就是一個形式,而他是色彩就是一種意味。
同時,貝爾提出的形式和意味到底是不是完全統一?這也是站不住腳的,現代美術家很多的美術作品總是形式大于意味,但是形式仍然在存在,現在西方的藝術是一個形式接着一個形式的創作,但是意味卻越來越少,這說明形式和意味也是脫離的,構築形式之美,我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形式脫離了意味和他的意向,那麼形式就會缺乏很多的意味了。
因為意味更多的是情感和思想的東西,如果沒有這些思想和情感的東西,空有的形式是冷冰冰的形式。
聯系我們當代的書法創作,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更多的書法創作重視了形式主義,重視了所謂的創新,重視了所謂的形式感,但是卻缺少了意味,沒有意味的形式,空有形式,沒有異味的形式也不可能是很好的形式,更難以達到至臻至美的形式,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我們中國曆史上所有的美的藝術和或者高級的藝術創造,都是具有意味深長和耐人尋味的東西,所以才能夠成為藝術的經典,這些事實說明,形式和意味總是形影相随的,不可能在一定的程度從形式上上完全脫離出意味來,也不可能從意味中脫離出形式來,如果完全的脫離了意味,那就沒有意味了,徒有形式不可能是高級的形式,徒有意味也不可能是高級的意味。
以上千裡馬的個人看法歡迎你的批評指正。2022年9月16日修改于樂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