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快樂
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有人也稱“燈節”,是我國民間曆史悠久的五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一年中最紅火、最熱鬧的一天。
每逢上元佳節,生活在陝北這片黃土地上的人民用自己傳統獨特的方式鬧紅火。陝北秧歌舞曆史悠久。相傳北宋時已有,原為陽歌,“言時較陽,春歌以樂。”《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形式多樣,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表演起來,多姿多彩,紅火熱鬧。
陝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場子”兩大類。
“踢場子”秧歌,參加人數為偶數,成雙成隊,男待彩扇,女舞彩 綢,既剛健又柔美,既灑脫,又細膩,逢年過節,城鄉都組織秧歌隊, 拜年間好。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
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随雙臂大幅度扭動, 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步調 整齊,彩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随着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 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醜角。 現在的秧歌舞,經過改革後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代裝, 腰系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醜角也可不 要,也可和霸王鞭結合起來。
傘頭
醜角
文武身子
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傳統大秧歌是扭完後停着唱,群衆叫“敲起來扭起來,不敲不扭唱起來”。扭大秧歌領頭者叫傘頭,一手持傘;另一個舞者身挎一串鈴,手拿佛塵,稱之為馬排子,走在傘頭後面。鑼鼓瑣呐一響,傘頭着帶着秧歌隊,在前開路,變化各種隊形。最紅火的要數鄰村互訪彩門子秧歌,秧歌隊進門要過彩門,對方秧歌來迎接。這時如兩軍對陣,一問一答,答對了方才接回村裡。表演程序一般是傘頭起唱,多為見景生情,即興創作,鑼鼓間奏,群衆合唱最後一句。
這天村村鎮鎮都鑼鼓喧天,唢呐齊鳴,姑娘後生們,身着彩綢服裝,歡歌起舞,扭秧歌、耍社火,特别是縣城以單位出面往往要組織好幾班秧歌隊上街進行彙演,街道上男女老少,穿紅戴綠,你來他往,挨肩擦背,川流不息,觀看秧歌,夜晚除“轉九曲”外,農村家家挂燈籠,放爆竹、花炮,并在院子内用幹柴禾燃一堆大火,俗稱“神火”。在城裡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街道上擺數座火塔,吹手們圍着火塔吹奏不停,有關單位并組織放焰火,演秧歌,猜燈謎,放電影,交誼舞比賽等一些有意義的文娛活動。
陝北大秧歌
延安過大年
正值元宵佳節,延安市舉辦傳統文化活動——第33屆元宵節秧歌展演,為各地遊客帶來陝北大秧歌、安塞腰鼓等一批精彩紛呈的黃土風情節目。
精彩瞬間
日間,第33屆元宵節秧歌展演已圓滿落下帷幕。元宵活動就結束了嗎?親,那你就錯了。晚上還有延安傳統節目轉九曲哦!千萬不要錯過2016年新區首屆迎春燈會。先來一睹為快,晚上走起!!!
轉九曲
“轉九曲”亦稱“九曲會”、“燈遊會”,盛行于延安、榆林等地區。每年正月十五日前後舉行,吳堡一帶則把會期定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古時的“轉九曲”是一種祭祀老子的宗教活動,有許多迷信講究。現在人們相信科學,不相信神靈了,隻把“轉九曲”作為一種娛樂和健身的體育活動。“轉九曲”陣地的擺法,是按傳說中姜子牙《黃河陣》的陣勢,在廣場上設東、南、西、北、中等九門,九門連環在一起。将360根高粱稈等距離的栽成一個四方形的陣圖,叫做“柱頭”。再将柱頭與柱頭用高粱稈連接起來,安放367盞燈。中間柱頭安放七盞燈,叫做“七星燈”。就整個形勢看,九曲就像一座很大的城廓。九曲十八彎,沒有重複的路徑。這大城廓内又有九個小城廓,小城廓的門徑,走向也各不相同。轉九曲隻能順着圍牆順序前進,隻許前進不許後退,也不準轉彎抹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