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中國最神秘的古墓之一。
相傳它的主人是秦始皇的得力幹将,活了103歲,竟然還曾稱帝。
2000多年來,該墓令無數人夢寐以求,就連孫權都曾派出5000精兵,翻山越嶺,掘地三尺,卻一無所獲。
沒想到最後竟是工程隊的一鎬頭,無意中将其挖了出來。
墓中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包括金縷玉衣,神秘“成仙藥”,還有考古史上的第一枚帝印。
那麼,墓主人真的是那位活了103歲的秦始皇武将嗎?
他的墓中又隐藏着什麼秘密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嶺南古墓之謎”。
南越王趙佗?1983年6月9日,廣州北郊一座隻有49.71米高的小山包正在施工。
這座小山包名叫象崗,山上有很多風化嚴重的花崗岩石,工人們揮舞着鐵鎬鑿石刨土時,突然敲出了整齊排列的石闆。
有人找了一把長而尖的鐵鎬,插入石闆縫隙将其翹起,藏在石闆下巨大的洞穴呈現在了衆人眼前。包工頭見狀吓壞了,連忙叫停工程,又找來了考古隊。
僅過了20分鐘,著名考古專家麥英豪就已經趕到了現場。他拿着手電筒往洞穴裡一照,在看到一個大号銅鼎的時候,頓時激動得心跳加快。
麥英豪看到的那個銅鼎,是個典型的漢代銅鼎,按理說這并不是稀奇的文物,為何能讓麥英豪這麼激動呢?
麥英豪從事考古事業已經30多年了,在此期間一直都在廣東地區,尋找一座神秘的漢代大墓,南越王趙佗(tuó)之墓,可惜始終未能如願。
這座墓不光是麥英豪在找,在過去的2000多年裡,有不少人都對它念念不忘,就連三國時期的孫權,都曾派出5000千精兵,翻山越嶺,掘地三尺,最終也沒找到。
那麼,這個趙佗又是什麼人?他的墓葬為何能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據史料記載,趙佗是秦始皇派去平定嶺南,大緻相當于現在的兩廣地區。結果,就在這一過程中,趙佗得知秦朝滅亡了,他便吞并了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号稱“南越武王”,後來更是幹脆稱帝。
值得一提的是,趙佗在位時間長達66年,據說他本人更是活到了103歲,在那個年代極其罕見,甚至能被稱為“人瑞”,他兒子都老死了,最後王位隻能傳給他的孫子。
由于在位時間特别長,趙佗搜刮積攢了數不盡的寶藏,并将它們帶入了地下,與自己陪葬。
那為什麼孫權派出那麼多人,卻仍找不到趙佗的墓呢?
原因很簡單,趙佗使用了“疑塚”的方式,在出殡當天,打開所有城門,十幾具棺材同時出發,誰也不清楚哪一個是真的趙佗。據說曹操的“七十二疑塚”就是跟他學的。
之後的2000多年,跑來嘗試尋找的盜墓賊也不少,但始終一無所獲。
而當考古專家麥英豪,看到象崗這座墓的規模和陪葬品時,直覺告訴他,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那座南越王墓。
“長生不老藥”廣東挖出神秘的嶺南古墓,會不會就是隐藏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墓?
墓主人真的會是活了103歲的趙佗嗎?
在這座千年古墓中,又将出土怎樣的奇珍異寶呢?
懷着這些疑問和期待,著名考古專家麥英豪,請來了其他幾位研究秦漢曆史的考古專家,一起對象崗發現的古墓展開了考古發掘。
這座古墓有一個向下傾斜的10米長墓道,裡面全是巨大的石塊,考古隊隻能先用吊車将大石頭挨個吊走。
有一位考古隊員自告奮勇,腰上捆繩下去探路,結果卻突然在黑暗中看到了一道光,吓得驚聲尖叫。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那是殉人額頭放置的一面小銅鏡。
像這樣在墓室之外,就藏棺殉人的漢墓,在整個嶺南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剛進入古墓中,就有這樣驚喜的發現,整個考古隊都歡欣鼓舞,但沒想到接着就遭遇了“攔路虎”。
這座墓中有很多機關,考古隊來到墓室門前,卻怎麼也推不開石門,除非他們狠心将大門砸開。最後沒辦法,考古隊隻能換了條路,從墓室的頂上掀開石闆,這才順利進入了前室。
前室的整個石頭頂都畫滿了卷雲般的彩繪,主要使用了朱與墨兩種顔色,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彩繪石室墓,專家們站在墓中都看呆了。
而當時有資格使用這種彩繪的人,身份地位都極高,起碼是王侯一級。
回過神後,專家們都激動壞了,這座古墓絲毫沒有被盜的痕迹,保存極其完好,研究價值也很高。就算最後證明墓主人不是趙佗,也不枉考古隊辛苦這一回。
這座古墓還有兩個東西耳室,東耳室應該是放置宴樂用具的地方,考古隊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銅、鐵、陶、金銀玉石和象牙骨等材質做成的器具。
尤其是其中的銅樂器,上面有着繁雜精美的紋飾,有的還通體鎏金,造型優美,特别是兩套宮廷樂器銅編鐘,雖然曆經2000度年的歲月侵蝕,依然散發着獨特的光輝。
而最令考古專家印象深刻的,還要數西耳室,他們在這裡發現了所謂的“長生不老藥”,或者說“成仙藥”。
古代的帝王很多都追求“長生不老”,比如說秦始皇。一些帝王吃的所謂“長生不老藥”,是用五種不同顔色的玉石或者寶石粉末做成的,被稱作“玉屑”,或者“五色石”。
但這種東西吃多了是有毒的,不少古人都因此服用過量“五色石”而死。
無論是“長生不老藥”還是宮廷樂器銅編鐘,都能側面證明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但要想真正解開墓主人的身份之謎,還是要進入墓室再說。
然而,當考古隊來到主椁室門前時,竟再次遇到了“攔路虎”。
揭曉謎底的“帝印”主椁室的石門後居然也有頂門器,為了不破壞石門,考古隊不得不從石門下挖出一道縫,讓一位瘦小的考古隊員鑽進去,這才從裡面打開了石門。
石門一開,所有考古隊員都驚訝得合不攏嘴。
隻見墓主人的棺椁赫然擺放在正中央,墓主人的遺骸已經腐朽殆盡,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玉片,每一塊玉片上還都有穿線用的小孔。
當專家們将其送到北京拼接複原後,一件奢華精美的金縷玉衣出現了。
在漢代,這種金縷玉衣不是誰都能穿的,還要得到皇帝的同意才行。當然,皇帝本人肯定沒問題。
這件金縷玉衣的出現,也再次讓專家們确定,這就是一座南越王墓,不過具體是哪位南越王,卻讓專家們犯了難。
而就在這時,清理墓室的考古隊員發現兩枚四方玉章。
其中一枚上面刻有“帝印”二字,而根據史書記載,五位南越王,隻有趙佗和他的孫子趙胡,曾經僭越地自立為帝。
而另外一枚玉章上,刻着的卻是“趙眜(mò)”,并不屬于史書上記載的任何一位南越王的名字。
這個“趙眜”又是何許人也?會不會是一位史書漏記的南越王呢?
就在專家感到困擾時,一位考古隊員從墓主人的棺椁附近,發現了一個腐朽的盒子,裡面也有一枚金印。
但不同的是,這枚金印以龍為鈕,黃金鑄成,長寬都在3厘米左右,小巧卻精緻,含金量達到了98%,印面上篆刻着“文帝行玺”四個字,存在明顯使用過的痕迹。
這枚龍頭玺印的發現,頓時證實了這座漢墓主人的身份是南越國第二代王,也就是趙佗的孫子趙胡。
既然如此,那麼那枚金印上的“趙眜”字樣,指的又是誰呢?
專家推測,“趙眜”可能是趙胡的真名,而“趙胡”是他在向漢王朝俯首稱臣後,為自己起的漢名。
一般來說,帝王所用的“帝印”是不能下葬的,但是南越國當時已經向漢朝稱臣,漢武帝又是個了不起的“狠人”,在趙胡死後繼位的新王不敢再僭越稱帝,于是就将“帝印”送到先王墓中陪葬,同時也是在向漢武帝表達忠心。
雖然這次考古發掘收獲頗豐,但是以麥英豪等專家為首的考古人員,還是感到有些意猶未盡,甚至十分遺憾。
因為他們更想發掘的其實是趙佗之墓,可惜最後卻如同當年的孫權一般,沒能如願。直到今天,趙佗之墓究竟在哪裡,依然是個未解之謎,隻能留待以後的考古人員來破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