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為什麼叫《易經》呢? 這裡有什麼玄機? 其實,玄機展現在大家面前,也就沒那麼神秘了。曆代學者都認為:《易經》是一本具有巫術性質的占筮之書,是集古人占蔔之大成的精華彙粹。也有學者認為:《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哲學專著。我個人認為:《易經》是我國祖先最早的一部以占筮為基本形式而深刻蘊含着包括中國先民思維方式在内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叫《易經》呢?要從“易”這個字說起。“易” 是蜥蜴的象形文字。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說:“易, 蜥蜴,蜒蜒守宮也,象形。”上面的“日”字是蜥蜴的頭,正面的“勿” 字是蜥蜴的腳和尾。古人稱蜥蜴為“十二時蟲”,古人把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别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蜥蜴的體色一 個時辰一變, 一日十二變,所以叫“十二時蟲”。外國人稱蜥蜴叫“變色龍”,也注意到它體色的變化。所以,“易” 是變化的意思,《易經》是一部研究萬物變化的經典。“易”有三重含義, 包含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萬變不離其宗,萬變必循其則。這個不易之宗,變化之則就是《易經》。
從上面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 易”的産生大緻與中國象形文字産生同步,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或更早一點的時期。(也有學者認為,八卦的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 ,那時候,由于我們的祖先對某些大自然現象的恐懼和對未知世界的企盼,于是各種原始崇拜、巫術、占蔔就産生了,彙集占蔔經驗的“易”也随之産生。《三字經》中有一句:“有連山、 有歸藏、有周易,即三易。”說的是我國古代有三種“易” 的典籍,《連山》是夏朝産生的《易》,也稱 “夏易” ;《歸藏》是商代産生的《易》,也稱“商易”,但夏、商的兩種《易》都已失傳,我們今天見到的《易經》是商末周初産生的,也稱《周易》。這個時候大約是公元前11世紀。
為什麼夏、商、周時代都有《易》呢?是因為《易》就相當于上古人類治國的“憲法”。那個時代,決定打不打仗、聯不聯盟等軍政大事,不是靠調查研究,更不是靠開會讨論,而是靠占蔔來做出決定。于是《易》就成為唯一解釋占蔔的依據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易》是上古人類治國的“憲法”。所以,夏、商、周時代都離不開《易》。
既然《易經》是一部占筮之書, 那麼古代的占蔔是怎麼回事呢?
古人最開始的占蔔是放到火上烤,烤完裂開的那個紋就是一個卦。古人把這個龜背上的裂紋叫做“ 兆”。我們今天說凡是發生前都有征兆,就是從這來的。大家留意一下“兆”字的字形,是不是很像龜背的紋路呢?這說明“兆”字就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懂得“兆”的占蔔師就是部落的大學問家,他根據《易》書來解釋這個“兆” 的内容。占蔔師的解釋最後刻在這個龜背上,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那些記錄占蔔的甲骨文。為什麼把這個過程叫做占蔔呢?“蔔”實際是烤的時候龜背裂開的那個“蔔、蔔”的聲音,“占”就是巫師用口說明這個“蔔、蔔”裂開的“兆”,就是解卦 ,在“口”上加一個“蔔”就是“吉”,“占蔔”就是這樣來的。
在封建社會,最正式的占蔔也叫占筮(音: shi) ,是用50根蓍(音:shT)草,經過一次又一次排列、運算,得出六、七、八、九,四個數字組成的卦形,然後進行占斷。蓍草什麼樣子,我至今沒見過,據說在北京故宮的某個大殿裡存放有這種蓍草。為什麼人們難得見到這種草呢? 傳說,一棵蓍草要長1000年才能分蘖出300株。我查過辭典,那上面說的就沒這麼玄乎。辭典上說:“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莖有棱,葉子互生,羽狀深裂,裂片有鋸齒,花白色,結瘦果,扁平。我國古代用它的莖占蔔。”占蔔者總是把與占蔔有關的東西弄得神乎其神,這就是《易經》給人們帶來的消極東西。
《易經》是以“元亨利貞吉兇悔吝無咎”十個字判斷占蔔結果的,這十個字在卦辭中反複出現。十個字中以“吉兇”二字為總綱,吉,就是得到;兇,就是失去。在《易經》中講的吉兇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結果:“元、亨、利”均為吉;“貞”則吉兇相兼;“悔吝”可以由兇而入吉,悔,就是後悔、悔悟,不知道悔悟就是兇,知道悔悟可以轉化為吉,吝,是言行應當受到輕視和鄙夷的意思,吝的吉兇變化也是如此;無咎是吉, “無咎”的意思就是“沒問題,不會受到責罰”。這裡說的都是《易經》占筮的判斷之道。
其實《易經》中蘊涵最大量的内容是我們祖先的思想與觀念,遠遠超過占筮的分量。比如《乾卦彖(音: tuan)傳》 裡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講的是天人合一之道。比如《系辭上傳》裡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講的是簡要易行之道;比如《系辭上傳》還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講的是陰陽和諧之道;又比如《乾卦象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的是君子處世之道。如此等等,還可以列出很多天道與人事的義理,不一一列舉。所以我們說,《易經》中的占蔔,隻是其外在的形式,而每一卦的内容才是其實質。這些内容是上古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總結,充滿了樸素的唯物論與辯證法。當然也雜滲着唯心論和神秘玄虛的東西。
《易經》之内涵深廣無比。有人統計,曆代研究《易經》的著述有三千餘種,大體分為三個流派:術數派、象數派、義理派。清代學者紀曉岚先生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術數類》序文裡說:“術數之興,多在秦漢以後。其要旨不出乎陰陽、五行生克變化,實皆《易》之支派,傳以雜說耳! .... (世人)趨避(指趨福避禍)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其隙以中之。” 紀曉岚先生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中,并沒有把術數派與《易經》一樣放入“經”部,而是單獨把術數派放入“子”部。
來源:乾圓國學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