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很讀者打進熱線:“老地方”也開業了,可以堂食了嗎?不少網友對“老地方”湧起一波波回憶。
畢先生:老地方,學生時代經常去的聚餐點,那裡可是青芝塢一号呀,号稱杭城第一家麻辣館。
網友sdj5201314:這個店以前也叫老地方麻辣魚館,算是川味館子,之前的裝修比較簡陋,這家是去得最多的,口味可以,價格實在。
網友齊先生:他們家爆炒牛蛙是我的最愛啊最愛,有一次去點了兩盤牛蛙,被服務員詫異地望了很久……
昨晚8點多,給最後一桌顧客上完菜,老闆張之光(左四)和店員們合影,拍照口罩戴着還是取下來?大家還讨論了一番。首席記者 陳中秋 攝
昨天下午5點不到,朱女士一家五口來這裡吃晚飯。
“我是這裡的常客,也是老顧客了,在這裡吃飯沒有20年也至少十多年了。
“我不喜歡點外賣,外賣肯定沒有堂食好。外賣的酸菜魚送到家裡,魚肉都老了……
“以前的老闆娘蔣大姐,我印象很深,蠻幹練,對顧客脾氣蠻好,做事很有眼光。搬到青芝塢後,曾擴大規模又開了幾家店。”
朱女士愛人宋先生說,“時間久了,顧客和店裡的人都成了朋友。老闆、廚師、服務員好得也跟一家人一樣。20年了,廚師都沒怎麼換過,我和店裡每個人都很面熟。”
顧客錢女士對三年前的一幕記憶深刻。
“老實講,那天跑到老地方,坐下來翻開菜單,我心裡先是一涼:和15年前滿滿當當的川菜不同,現在的菜單,占據主流的,是杭!幫!菜!我第一反應,老地方變了?
“15年對杭州這樣一個土著力量強大的城市來說,外地菜系想要好好活下去,總要适當做出一些讓步的。還好,麻辣魚還在,辣子雞也還在,香辣明蝦也是‘熟人’。
老地方招牌菜——麻辣魚 首席記者 陳中秋 攝
“麻辣草魚端上來,和從前一樣,觸目所及先是一片紅豔豔的辣椒,然後從裡面撈出魚塊。嘗一口,依然是從前那種對味蕾的強烈沖擊感,鮮、香、嫩、麻。
“這家麻辣魚和其他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家用魚塊而不是魚片,嘴裡咬着一片肉還是一塊肉,帶來的滿足感是有細微差異的。
“一片肉你可以囫囵吞下去,一塊肉尤其是魚肉,就逼得你隻能細細地辨味剔刺,這樣一來,原本隻是8分辣,因為延時,生生也就變成了10分辣。”
顧客老胡說,這家店最初是在浙大玉泉校區的新橋門斜對面,大概是籌備黃龍體育中心的輔助用房。
“現在的老闆小張,當年還是個初中生,每次去吃魚,都能看到小張因為不寫作業,被老闆娘當堂訓斥。”
“大概1999年,店搬了,不曉得搬到哪裡去了。
“2000年元旦,我和朋友從靈峰出來,路過青芝塢,旁邊有家店的老闆娘喊我。一看,是小張的媽媽,她沖出來喊住我,說搬到了這裡。再後來,我又來這裡吃飯了。”
老胡也向我推薦了這家店的招牌菜:麻辣魚。
“麻辣魚,魚塊六七分熟的時候裝盆,然後将一大勺辣熱油淋上去,将魚肉焖熟,保證鮮嫩。出鍋最初幾分鐘最美味,我叫它‘黃金十分鐘’……”
當年的我很叛逆
昨天在店裡我見到了老闆張之光,36歲,說話做事很幹練:
我三歲跟爸媽來杭州的,我們是四川巴中人。
剛來杭州時,母親蔣仕珍(今年58歲)跟人家做保姆,父親張險峰(今年60歲)做廚師。
1996年吧,我上小學時,父母就在玉古路的新橋門斜對面開了第一家川菜館,當時隻有三四個服務員。
我小時候記得,當時光顧的人很多,主要是浙大師生,其中一個姓單的博士生導師,經常來,他最喜歡吃麻辣魚。後來我們搬到了現在黃龍體育中心那塊兒,他和很多老顧客還是常常去。一直到五六年後,那邊造黃龍體育中心,我們把店搬到了青芝塢。
我小時候,爸媽因為餐廳太忙,常常照顧不到我。家裡隻有奶奶陪着我,媽媽每兩天才回家一趟。
缺少父母管教,我小時候是個熊孩子,常常因為犯錯,被老師叫家長。
記得有一次,媽媽又被老師叫到學校,聽老師說我不好好學,媽媽生氣了,沒忍住,當着老師的面打了我一耳光。
那時候年紀小,不懂得父母在店裡的辛苦。我一直很叛逆,一直到上職高。
職高報專業,爸媽希望我學餐飲,我說我要學服裝設計。拗不過我,媽媽隻好說,“那随你。”
畢業後那幾年,我自己去做了房産經紀人,俗稱中介。收入蠻不錯,月薪過萬。
青芝塢過去 是條“垃圾街”
在青芝塢,我們至少又搬了三次,直到現在這個地方才穩定下來。
當年的青芝塢,破爛不堪,人丁稀少,從黃龍體育中心一直到這裡,都是成片稻田。
我們在青芝塢的第一家店,遠沒有現在這個店裝修這麼氣派。
進了店,兩面白牆,幾張桌椅,和你見到的路邊小排檔一樣。
但是我的父母堅守自己的經營策略:分量足,價格實惠,從來不用地溝油。
以前的青芝塢,是杭州蠻有名的“垃圾街”,一條彎彎曲曲和蚯蚓一樣的水泥路,坑坑窪窪的,兩邊都是老樓房,坡度很大,騎自行車蠻累人。
自從我們開店以後,很多老顧客都跑來了,人氣很快旺了起來。
最火那幾年,父母還開了幾家分店,後來因為實在沒精力,又關了。
很多商家看到了這裡的人氣,也跑來開店。越來越多杭州人,重新認識了青芝塢這個地方。
現在這個地方,是2010年搬來的。那一年開始,青芝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10年3月,西湖區靈隐街道啟動了青芝塢整體整治工程,把這裡打造成一個慢生活休閑街區。
現在的青芝塢,你看,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原來的水泥路沒了,鋪成了柏油路,路面平整,路邊新房子越來越多。路拓寬到12米,兩側人行道全用青石闆鋪的……
8年前媽媽中風我被迫接手
2012年,張之光從父母手裡正式接過這家店——作為“老地方”第一代經營者,他的父母在那一年被迫“退休”了。
媽媽50歲那年中風了。
那年春天這個時候,一天早上,父親叫母親起床,天不亮要一道去采購新鮮食材。發現她倒在地上,臉上浮腫,怎麼叫也叫不應。
送到醫院,醫生說,要馬上動手術,還下了病危通知書。
母親在醫院住了将近兩年,出院一直到現在,身子癱瘓,口齒不清,不過腦子還靈清。
有很多老顧客一來店裡,就念叨她,關心她。還有人和她微信視頻,母親看到熟面孔,就會快樂地呵呵笑。
為了照顧母親,父親常年呆在家裡。他身體也不好,低血糖,不及時吃飯會全身發抖。
這家店,隻好由我接手了。
一個人負責一家店,才知道父母親當年多不容易,我開始心疼他們了。
記得有一次在飯桌上,父親突然說了一句話,我們從小對你關心不夠。我聽了差點流淚。
這家店是三層小樓,當時外牆是很普通的,沒有任何裝飾。
2017年,我重新進行了裝修,做成仿古點綴,與街面上的風格相和諧。
我接手後,老顧客同樣上門,我做了經營策略調整,既做川菜,同時加了杭幫菜,三百多個菜品,生意比以前還好了。
“老地方”每年春節都不打烊,隻有今年是個例外。大年初一,因為疫情,暫停歇業了。
其實從去年10月份開始,就有老顧客開始訂年夜飯。除了年夜飯,很多人還訂了初二到初六的親屬招待宴席。春節前每天我們都能接到30多個大訂單。
今年春節前,顧客們都打電話過來取消預訂。
我算了算,從春節到現在,兩個多月損失了幾十萬。
這個春節的每一天,我都很焦慮:房租、員工工資、父母醫藥錢、家庭日常支出……很多賬都要算。每天我半夜兩三點才睡,早上五六點就醒來。
父親理解我的困境,說他和媽媽節約一點,肉可以少吃一點……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想為我節省開支。我勸他們,肉還是要多吃,要照顧好自己。
可以開張了——
春節以來
最令人振奮的消息
3月20日下午,張之光接到了青芝塢管委會通知:明天(21日)可以開業。
整個春節,每天都有老顧客打電話進來問,“你們可以堂食了嗎?”一天會有十幾個這樣的電話。
3月20日下午,我接到青芝塢管委會通知,當時開心極了,這是春節裡聽到最令人振奮的事情。
為了開業,我和員工們整整準備了一天,進行衛生大掃除和消毒工作。
我店裡有11個人,大部分都是20多年的老員工。有的從我父母創業那年就來了,這麼多年從沒離開過“老地方”。
蔣阿姨,1997年來的,20多年了。來的那年,她已經成家,把孩子丢在四川,和老公一起來的。
大廚劉中華,今年50多歲了,重慶人。不像影視劇的廚師都是胖子,劉師傅人很瘦,說話嗓門也不大,和聲細氣。他最拿手是杭幫菜的松鼠魚,川菜的毛血旺和麻辣魚。
他愛人廖梅,在店裡也幹了十多年,她爸爸現在身體不好,她回家照顧去了。
現在來店裡的顧客,大部分都是老熟人了,有些人還成了朋友。
很感謝街坊和老主顧幾十年捧場……
張之光的小姨插話:疫情嚴重那些天,大家都愁,生意怎麼辦?後來想通了,大家一起健健康康安安耽耽在杭州,已經很好了。
談話間,不斷有電話打進來,張之光頻頻接聽,我聽得出是顧客打來的。
“是老地方嗎?”
“是老地方。”
“開業了嗎?”
“開業了,等着你……”
青芝塢 麻辣魚往事
下文選自都市快報2004年4月4日《麻辣魚大戰青芝塢 揭黑書氣煞老闆娘》。文中杭州麻辣魚界的傳奇人物——老地方麻辣魚館老闆娘蔣大嫂,就是張之光的母親蔣仕珍,那一年她42歲,兒子張之光20歲。
前天,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門口出現一則“揭黑告示”(詳見本報昨日5版報道《告民不如報官》),在青芝塢麻辣魚一條街掀起軒然大波,給浙大周邊原本已經非常火爆的麻辣魚大戰火上澆油。
這則“揭黑告示”大體是這樣寫的:位于浙大北門的大川麻辣魚館将顧客吃剩的麻辣魚中的剩魚、廢油、辣椒等進行回收。并奉勸消費者“為了自己的健康考慮,還是不去吃的好”。告示是以一位顧客的名義張貼的,講述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事”。
消息迅速傳遍杭州的麻辣魚界。
杭州麻辣魚界的傳奇人物——老地方麻辣魚館的老闆娘蔣大嫂也認為,回收剩魚、剩油、剩辣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盆麻辣魚用的油最多兩三兩,折合人民币1元錢左右;辣椒兩三兩,折合人民币0.50元左右;草魚每斤也才三四元。“一家餐館沒有必要為了這點小錢,砸自己的招牌”。
蔣大嫂十分痛心,她說,青芝塢麻辣魚一條街的聲譽得來很不容易,靠的是前幾年大家齊心協力。這幾年杭州城裡的許多川菜館都倒閉了,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們都是單兵作戰,不成氣候。“老地方”下個月将開出它的第二家店,地點仍然選在青芝塢。
昨天晚上,大川麻辣魚館的老闆齊家宇給記者打來了電話。表達了“杭州做麻辣魚的同行,要團結、不要分裂”的願望。他說,在杭州做麻辣魚的很多都是從他店裡出去的,大多都是外地人,背井離鄉在外闖生活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團結起來,共同維護川菜的形象。
辣嫂細說麻史
杭州人的麻辣情結開始于1996年。之前,杭州人一向是“口味清淡”的。1996年5月份,一位姓蔣的四川“辣嫂子”在浙大邊的玉古路上,開出了杭州第一家麻辣魚館——老地方麻辣魚館。小店不大,隻有五六十平方米。主推麻辣魚、口水雞、啤酒鴨等正宗川菜。這個時候,杭州人的麻辣水平還隻停留在鴛鴦火鍋裡涮一下紅湯而已。剛開始顧客以浙大學生為主,後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杭州人吃膩了口味清淡的杭幫菜,辣嫂子的麻辣魚館勾起了許多杭州人的食欲,幾個月後,小店裡食客雲集。
兩年後,玉古路上麻辣魚館開出了四五家。其中就包括大川麻辣魚館。
又兩年,玉古路搞拆遷,這些麻辣魚館大都搬到了附近的,麻辣魚館的隊伍也再一次擴大,然後以每年四五家的速度擴張。目前,青芝塢的麻辣魚館已有十七八家,青芝塢成為杭州最負盛名的麻辣魚一條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