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人的東西不能拿。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别人的。所以隻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還記建立自我意識,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别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并給他立下規矩。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物權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礎,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2、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颠屁颠地抛開,等着媽媽幫他收拾殘局。很多媽媽們都不會說什麼,覺得“孩子還小,也不懂收拾,幫他收反而更省事”。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隻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而且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3、不可以打斷别人說話。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而且現在許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而且還會高興地回應孩子,這樣的态度容易讓孩子讓成不顧一切打擾别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随便打擾别人是很不禮貌的,你想想,如果寶寶在睡覺,小朋友老是過來跟你說話,寶寶會高興嗎?”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别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别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