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古代祭祀天地的儀式。
封禅,封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禅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樣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禅,最早出現于《管子•封禅篇》,後太史公在《史記•封禅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對其内容加以演釋,唐代張守節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禅進行了釋義,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戰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禅大典。《五經通義》雲 易姓而王,緻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動實質上是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
封禅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雖然到宋朝之後不再進行封禅,但崇拜活動卻進一步擴大,黎民百姓無不知神山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