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一款非常好的調味品,無論是在什麼菜上也大都有着姜調味。在古代的時候姜子牙便是我們熟知的一位名人,古代的姜大多都是姓氏所用,不過吃姜也有着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本期健康飲食文化帶你了解吃姜的常見誤區。
秋天氣候幹燥,最易傷肺;生姜性溫味辛,辛入肺,久服易傷陰動火,出現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加重秋燥對身體的傷害,故“秋不食姜”。
中醫認為,白晝為陽,黑夜為陰。夜晚人體應該陽氣收斂、陰氣外盛;生姜性溫味辛,辛能發散,晚上食用生姜,易出現咳嗽、口燥咽幹、心煩不寐、盜汗心悸、咽痛音啞等症狀,故“夜不食姜”。
手腳心發熱的人。這類人屬于陰虛體質,是體内津液不足所導緻。而生姜性溫,會容易耗損津液,加重陰虛的程度,使津液虧損得更厲害,還會出現口幹、眼幹、心煩易怒、失眠等症狀。
眩暈耳鳴的人。有此症狀的人多是由于肝火過旺導緻的一些并發症所緻,這類人本來就陽熱亢盛,如果再吃過多的姜,相當于“火上澆油”。
肝炎病人。一般情況下,肝炎病人都是忌吃姜的,因為常吃姜會加重其症狀,生姜引起的燥熱對炎症的消除不利。
口臭的人。中醫認為口臭是由胃熱所緻,生姜性溫,胃熱的人吃會加重原有的胃熱,甚至引起牙痛、頭痛、痔瘡出血等症狀。
誤區一、爛姜不爛味
另外有的人常常說“爛姜不爛味”,用爛姜來做調料,這是不對的,姜腐爛後會産生有毒物質黃樟素,有可能會誘發肝癌、食道癌等疾病。
誤區二、酒裡放姜
生活中有人喜歡往酒裡放姜,這其實是個誤區。中醫認為,久食姜并同時再喝酒,容易在體内形成積熱,這樣不僅會使得眼睛出問題,還會使痔瘡加重。但在引用黃酒時可以加一些生姜,因為可調黃酒的微苦味,但注意要少量。
誤區三、秋天吃姜
秋天氣候幹燥,燥氣會損傷肺髒,這時再吃姜等辛熱之物,會加重人體的燥熱失水,所以會有“夭人天年”的危害。那為什麼夜不食姜呢?夜裡是陽氣收斂之時,天地之氣都閉合了,而姜性溫味辛主發散,這和自然的規律不符,這就好像我們應該夜裡睡覺,白天工作,可有些人偏偏反過來,這自然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當然,有病需要用姜還得用,關鍵是要掌握一個度和量。
誤區四、生姜配紅糖
從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紅糖水隻适用于風寒感冒或淋雨後有胃寒、發熱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熱感冒或風熱感冒患者,但不能用于治療中暑。服用鮮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嘔吐,對其他類型的嘔吐則不宜使用。
誤區五、吃姜過量
姜并非吃越多越好。天氣炎熱時,人們容易口幹、煩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溫,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湯的時候放幾片生姜即可。
誤區六、吃姜去不去皮都一樣
中醫認為,生姜肉适用于風寒感冒、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嘔吐、女性經期受寒及寒性痛經者。而生姜皮性味辛涼、微寒、止汗,與生姜肉藥性正好相反,因此生姜在用于上述病症時最好是去掉皮,以免妨礙生姜充分發揮其辛溫解表的功能。此外,生姜在用于治療水腫時最好不要去皮,特别是當這類患者有便秘、口臭、癰瘡、痔瘡等内熱症狀時。
更應使用生姜皮而不是生姜,這樣就可以避免熱性的生姜阻礙姜皮散火除熱、利水消腫功效的發揮。至于生姜入菜,一般不必去皮,洗淨即可,尤其在寒冷的冬季,烹調羊肉、火鍋等熱性菜肴時,最好放不去皮的生姜,隻有在食用螃蟹、苦瓜等寒涼性菜肴時或脾胃虛寒者,才去掉生姜皮。
誤區七、中午以後吃姜
縱觀《黃帝内經》、《醫林纂要》等古醫書,你就會發現中國人養生,特别講究順應天時。大自然的陽氣在中午到達頂峰。盛極必衰,午後陰氣開始升起,陽氣開始收斂。而姜是生發陽氣的,午後自然就不宜再吃了。同時,正午時分,心經的氣血最盛。此時吃姜,對于本身心火旺的人來說無異于是火上澆油。而心火過旺,肺就會遭殃了,會引起咳喘痰熱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