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梁豔燕 實習生林少娟 雲霧缭繞的長老峰,紫紅絢爛的丹霞梧桐,潛伏在草叢間的白額巨蟹蛛……7月21日至23日,中山大學附屬中學組織學生到訪丹霞山,進行為期3天的丹霞山科考活動,地理課本上的風景圖片變成實際可觸摸的“研學”材料。
學生在結營儀式上進行分享。
丹霞山科考“日記”是怎樣的?據學生們在24日結營儀式上的分享,本次丹霞山科考之旅分為地質、植物和昆蟲三個部分。21日到達丹霞山後,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丹霞山博物館,并到錦江采集水樣、調查水質;22日,學生們登上海拔400米的長老峰,考察了該地的地址地貌及自然生态,并于22晚夜探丹霞昆蟲;23日,學生們登上陽元山考察,并于當天結束行程返回廣州,在24日下午召開結營儀式。
獨特的研學模式讓這段學習之旅精彩紛呈。在結營儀式上,不少學生回憶了旅途過程中的汗水與歡樂:爬完陡峭的山峰後疲憊至極,個個化身為“大飯桶”;夜觀昆蟲時恰巧碰見一隻黑眶蟾蜍,衆人打着手電筒,在老師的講解下細緻觀察……學生們在結營儀式上紛紛表示,這次不止是旅行,而是一次科學的考察。不僅是風景的觀賞,更是知識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實踐能力,還學會了不少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思考,提高科學素養。”
中大附中丹霞山研學活動由來已久。早在2008年,中大附中便已經和中山大學多個學院達成一緻意見,每年暑假組織學生前往丹霞山實地科考。中山大學每年都會有一至兩名博士、教授擔任帶隊老師随行。活動舉辦至今已有12屆。每年5月份,中大附中信息中心通過張貼海報等方式面向全校學生宣傳活動,學生踴躍報名。為保證研學質量,報名的學生均要經過一輪面試,最終篩選20-30人。在今年本次丹霞山科考活動中,共有學生24人,帶隊老師6人,其中兩名老師是特聘博士。
據中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楊老師表示,在科考活動開始前,信息中心會給學生開展行前安全培訓會,并為學生購買保險,與學生家長簽訂安全協議。除丹霞山考察活動外,中大附中還開展了大亞灣、秦嶺等地的研學活動,均在學生中取得了較為熱烈的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丹霞山科考活動自創辦以來,堅持在同一個采集點采集水質,在同一個樣方處采集植物标本,據此研究其自然環境演變。在2016年8月,項目《丹霞山生态環境現狀考察與評價》獲得第31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學生綜合實踐項目類)全國二等獎。此外,據大亞灣、秦嶺等地的研學活動而成的項目也于近四年在青創賽中前後獲得省二等獎、市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