龃(jǔ)、龉(yǔ)。基礎釋義:上下牙齒不相對應,比喻意見不合,相抵觸:雙方發生龃龉。也作铻。詳細釋義:上下齒不相對應。明徐渭《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龃龉,張吻訟所苦。”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始甚峻,一裡,轉西漸夷,於是皆車道平拓,無龃龉之慮矣”。
解釋:
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于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别離。
出處:
明·徐渭《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龃龉,張吻訟所苦。”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始甚峻,一裡,轉西漸夷,於是皆車道平拓,無龃龉之慮矣。”
清·李必恒《铙歌·役者讴》:“辇粟陟砠,山石龃龉。”
漢·揚雄《太玄·親》:“其志龃龉。”範望注:“龃龉,相惡也。”
唐·韓愈《答窦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龃龉。”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雖然兩人的性格實在并不相同,但也從不龃龉的過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