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阙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這是唐代詩人李益在經過京杭大運河時寫下的詩,詩詞中也是寫出了對于隋炀帝楊廣的看法。
汴水碧波,悠悠東流,望中一片無邊春色。春色常在,但當年豪華的隋宮則已經荒廢頹敗,隻留下斷井殘垣供人憑吊了。
行人啊千萬别望向長堤上的美景,那随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仿佛正是隋代豪華消逝的一種象征,讓人惆怅。
這一首詩寫出了後人對于隋炀帝的看法,雖然相對比較委婉,但還是能看出詩人認為修築京杭大運河對于隋朝來說是加速其滅亡的一舉動。
如果說上面這首詩是比較委婉的,那麼接下來這一首詩就是直接了當的批判了。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都說隋朝因為京杭大運河滅亡,可是也因為大運河實現了千裡通航,如果不是隋炀帝建造龍舟貪圖享樂,與大禹論功也不遑多讓啊。
詩人最後一句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為前提,直接把隋炀帝修築京杭大運河的事迹與大禹治水的事迹來做對比。
大禹治水的功績是流芳千古的,但是隋炀帝修築京杭大運河的事迹卻是過大于功的,更是導緻隋朝滅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樣一來,隋炀帝的罪過反而更加實際,把曆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敬仰的聖人并提,對炀帝的批判就更為嚴厲,譴責更為強烈。
但是實際上隋炀帝确實是一位昏庸暴虐的昏君嗎?
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僅僅是因為做過的一些事情就判定一個人的一生嗎?
到現在大家談到隋炀帝楊廣的時候,基本隋炀帝都被罵得一無是處,評價他到處巡遊、沉湎女色、荒淫無道、極度奢華浪費、昏君等等,無不是負面的評價。
但是實際上縱觀曆史上的這麼多位帝王,有幾個是一生所做之事全部都是功績而沒有過過失的呢?
隋炀帝這個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毀他的,真正的谥号應該是隋朝上的隋明帝,隋朝末代皇帝楊侗稱楊廣為世祖明皇帝。
而且隋朝并沒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實際上隋朝的皇帝一共有七個,被曆史承認的就有三個。
一代帝王直接變成了昏君,而且背負了千古罵名,可以說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此了吧!
楊廣雖然作為一個名聲“很差”的皇帝,但是他是有遠大抱負的和卓越貢獻的。
在他在位的時間裡他所做的功績其實也是不少的,最主要的後世讨論最多的莫不過是修築京杭運河了。
大業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動用百餘萬百姓,疏浚之前衆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運河。
隋炀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其中通濟渠古稱汴河,流經鄭州、開封、商丘、宿州、淮安,是北宋的經濟大動脈。
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上第一長的人工運河,銜接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使得兩大流域逐步成為一體,加速了北方經濟的發展。
兩大流域的分隔,也使得南北兩方的文化差異相對較大;北方多為遊牧民族,民風彪悍,骁勇善戰;北方人也視南方人為被征服者。
而南方土地肥沃,經濟發展農業發展相對成熟,但是南方人也是相對比較羸弱(針對南北方人來說),覺得北方人為異族,粗俗。
大運河的開通也是加速南北兩方的經濟和文化溝通,更是在維護全國的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制都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為我國後來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隋炀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總共耗費了6年的時間,耗費人力物力不計其數,有說隋炀帝是為了方便他遊賞玩樂,這一點其實我是不太認同的。
一代君主,當朝天子,他會不知道如此勞民傷财的事情會導緻民不聊生,更加會引發國家的不安穩嗎?
誠然遊賞玩樂可以說是存在的,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想他整個國家都是他的了,他想要美女的話一聲令下天下的美女還不是他的?
修築大運河帶來的對于國家發展、全國統一以及南北經濟文化的交融的好處相信作為一國帝王來說隋炀帝是看得到的。
再者說修築了大運河之後隋朝府庫中積聚了數量巨大的粟帛。隋朝政府在各地都建築了很多糧倉,其間聞名的有興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唐朝貞觀11年,督查禦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現已死了33年,時刻最後55年隋朝遺留下來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
能夠做到如此的地步還是得歸功于大運河的修築,才使得全國的運輸便利,得以儲糧如此巨量。
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内探出259個糧窖。其間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現已炭化的谷子50萬斤。
可見隋朝在修築大運河之後的經濟以及南北交流的快速發展,這種現象如果說隋炀帝一點都沒有想到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隋炀帝曾說:“要是憑文才來選皇帝,這皇帝也是我楊某人的。”
短時間内修築如此大的工程量的大運河,對于國家和國民的創傷是巨大的,大運河的修築直接損傷了國家的根本,民衆對于國家怨聲載道,以至于對于隋炀帝修築大運河的評價過就大于功了。
除了修築京杭大運河之外,我覺得隋炀帝楊廣還有一項功績是值得後世贊頌的,那就是隋炀帝的藏書事業了。
說到藏書事業,那不得不提的就是完善科舉制這一功績了,在隋朝以前朝廷采用的都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但是這就使得朝廷官位一直把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許多出身 寒門但是有才能的人被埋沒。
雖然在隋文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科舉制,但是并不完善。是隋炀帝創制了進士科,通過科舉制考試通過之人才可以做官,給了貧苦百姓做官的機會。直到清朝科舉制都還在實行。可謂造福千秋。
但對于隋朝是否開創進士科,是否開創科舉,曆來有争議,薛登、楊绾、杜佑、劉肅等那一再明确說“炀帝始建進士科”。
根據隋文帝、隋炀帝的诏書,隋朝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并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在實質上與漢朝的察舉制一樣。
但是總的來說隋文帝和隋炀帝還是完善了科舉制,為後面的唐朝的正式出現科舉制奠定了基礎。至于究竟是不是隋炀帝創始的進士科我們也不做考究。
隋炀帝雖然我們一直說是暴君,但是隋炀帝本身也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物。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裡。萬裡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讵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見武節,千裡卷戎旌。山川互出沒,田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緣嚴驿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谒。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阙。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一首詩隋炀帝在西巡時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
隋炀帝曾說:“要是憑文才來選皇帝,這皇帝也是我楊某人的。”
雖然這句話在我們看來完全就是自負的表現,但是你也不得不說雖然隋炀帝的文采并不像他自己評價的那樣,但是确實也是有自己的真才實學的。
隋炀帝的詩文在我國文學、詩篇史上還是占有首要位置的。
隋炀帝自己也是喜愛文學,在文明建設上,楊廣也屢有建樹。
隋炀帝十分注重人才的培育,他雄心壯志,雷厲風行,恢複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
楊廣興辦校園,訪求遺散的圖書,并加以維護。隋時的藏書量是我國曆代最多的,朝廷樹立的國家圖書館藏書達37萬卷,創我國曆代之最,楊廣親身主持編纂圖書31部,17000卷。
隋炀帝喜愛圖書書畫,在古代帝王中是罕見的。因而隋代時刻雖短,但《隋書.經籍志》中所記載的圖書都是比較好而最完整的,這與隋炀帝喜好圖書是分不開的。
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域圖志》一千二百卷這些關于保留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在近日看來隋炀帝楊廣是從古至今為數不多的對于技能的改進和創造給予大力支持的君王。
隋炀帝對于圖書的收藏,興建圖書館,這對于中國的文化發展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其實隋炀帝的功績不止這幾樣,我隻是把這幾樣拿出來說一下而已,當然了,他的過失也有不少。
實際上隋炀帝作為一個封建皇帝,雖然在位期間做過許多的壞事,也是引得民衆的怨聲載道,但是他卻也是做過不少對前史開展有利的工作,任是做過一些至今我們都在受益的舉措。
大運河的修築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往來,将中國人凝聚在了一起,弊在當代,惠澤千秋。但是在當代也不完全就是弊端。
而科舉制的完善讓那些沒有顯赫背景的寒門子弟也可以憑借知識改變命運,為後續一千多年各個朝代所用,對我國選官制度可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
圖書的收藏,更是推進了中國的文化發展,惠澤後人的舉措。
我們也不能因為隋炀帝的過就直接否定掉了他的功,都說勝利者書寫曆史,其實隋炀帝之所以後世的罵名如此嚴重,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李淵。
如今唐太宗李淵成了後世傳唱的千古名君,而隋炀帝楊廣卻成了萬惡的昏君,背負了千古罵名,确實也是唏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