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農村俗語“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筆者認為,這句話還是有些道理的,這些俗語往往包含民間智慧,其中不乏生活經曆和養生經驗的總結,所謂高手在民間,下面由筆者給大家分析一下。
不色者腎絕
“不色者腎絕”,意思是如果男人不好色了,說明人的腎不行了,中醫稱之為“腎虛”。在中醫中,腎虛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功能單位,并不是西醫所對應的那個叫“腎”的髒器。
中醫所說的腎虛主要指腎髒精氣陰陽不足,其作用之大,範圍之廣,幾乎涵蓋了西醫學中内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運動骨骼系統、呼吸系統等多個系統。如果僅憑性欲下降的症狀就判斷腎不行了,未免有失偏頗。勃起功能障礙和性欲下降,很多時候都是由于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和抑郁症等疾病所引起的,而這些疾病完全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得到治療。
因此,“不色者腎絕”有一定道理,但不太準确,男人對性不感興趣并不代表腎不行了。此外,真正的修行者(比如唐僧玄奘)都是不好色的,但是不能說這些修行者腎不行了。
不食者脾絕
“不食者脾絕”,意思是吃不下飯時,說明人的脾不行了。其實,中醫說的脾與現代醫學的脾髒完全不同,中醫主要從生理功能、人體作用等方面認識脾,強調脾是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并輸布其精微的重要髒器,所以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說明人在出生後,生命活動的延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有賴于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
脾還是參與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髒器之一,具有運化水濕的作用。攝入體内的水液,經過脾的運化傳輸,氣化為津液,輸布于周身髒腑器官,發揮濡養、滋潤作用,并且将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排出體外。
另外,肌肉所需要的營養也得靠脾運化水谷精微得以供養。中國人“脾虛”多發,主要有三個原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脾虛失運,人會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脹氣、四肢欠溫、氣短怕冷、形體肥胖等病證。“不食者脾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言者氣絕
“不言者氣絕”,意思是當說不出話時,說明人快沒氣了。那麼,“氣”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氣是生命之源。
古代醫書便有所謂“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之說,可見氣對生命的重要性。中醫認為氣不足便會出現虛弱、悸悶、懶言、消化不良,新陳代謝緩慢等毛病,嚴重者更會引起其他疾病。
因此簡單來說,氣就是生命力,是人生存的能量。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中氣十足的時候,說話必定聲若洪鐘,即使聲音較小,也是非常清晰有力的。
反之,當一個人長時間懶言無力時,說明此人身體很有可能出現了問題,也許是剛剛勞累過度或大病初愈或彌留之際。很多人都經曆過勞累、生病等狀況,所以對“不言者氣絕”的理解應該會比較透徹。總之,“不言者氣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總之,對于農村俗語,我們采取辨證分析,吸取精華,這樣才有利于指導我們的健康養生實踐,所謂“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不言者氣絕”,更多的是提醒我們發現一些身體疾病的征象,從而能有所警覺,更早預防和及時治療。
#健康真相館# #清風計劃# @健康真相官 @頭條健康 @頭條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