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對于吃貨來說可以說是緻命的誘惑,在我國的美食就是非常多的了,可以說生長在中國是吃貨的幸運,也隻有我國有這麼多美味的菜肴啦,而且很多菜肴的來曆都是非常具有故事的,其中夫妻肺片的來曆你了解嗎?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清朝末年,成都街頭巷尾便有許多挑擔、提籃叫賣涼拌肺片的小販。用成本低廉的牛雜碎邊角料,經精加工、鹵煮後,切成片,佐以醬油、紅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風味别緻,價廉物美,特别受到拉黃包車、腳夫和窮苦學生們的喜食。
20世紀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對擺小攤的夫婦,男叫郭朝華,女叫張田政,因制作的涼拌肺片精細講究,顔色金紅發亮,麻辣鮮香,風味獨特,加之他夫婦倆配合默契,一個制作,一個出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時顧客雲集,供不應求。
夫妻肺片采用的原料都是牛的内髒,據說最初都是當地回民宰牛後所丢棄的,被貧民撿拾制成佳肴,所以這道菜起初被稱作“廢片”,四川的方言,有的也念“荟”。因其價廉味美,既受買不起肉食但想吃葷腥的貧民的歡迎,又受愛其美味的市民的追捧,很快就打響了名氣。
牛肚白嫩如紙,牛舌淡紅如桦,牛頭皮透明微黃,再配以夫妻倆精心搭配的紅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醬油和鮮嫩的芹菜等調料,因此涼拌出來的“廢片”具有顔色紅亮、軟糯入味、麻辣鮮香、細嫩化渣,成為當時挑擔、提籃叫賣的“肺片”中最具特色,最受歡迎的一種。由于夫妻倆總是默契配合,所以被稱作“夫妻肺片”。
後公私合營,郭氏夫婦并入成都市飲食公司,公司覺得“廢片”二字不怎麼好聽,将“廢”字易為“肺”字,并注冊“夫妻肺片”,這就是成都這個着名菜品名字的由來。這道菜有牛舌,有牛心,有牛肚,有牛頭皮,後來也開始加的有牛肉,但唯獨就沒有牛肺,可偏偏又叫“肺片”,因緣巧合造成的名不副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