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茶葉裡的瑰寶,藥效性能很好的茶之奇葩。又稱福鼎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這種白茶在一般的地區不多見。因為這是采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撚,隻經過曬或文火幹燥後加工的茶。本期飲茶文化将為你介紹。
白茶生産已有200年左右的曆史,最早是由福鼎市首創的,因此又稱為福鼎白茶。
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産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于人們采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白毫顯露。比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甯波的白毫銀針,還有白牡丹。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陳橼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裡是海,是南三百裡之誤。南三百裡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産地。”可見唐代長溪縣(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種。因其僅有名稱,能否作為起源證據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有的學者認為白茶始于神農嘗百草時期,湖南農學院的楊文輝先生就持此觀點。他發表的《關于白茶起源時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現早于綠茶。
根據民間長期飲用和實踐及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白茶具有解酒醒酒、清熱潤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壓減脂、消除疲勞等功效,尤其針對煙酒過度、油膩過多、肝火過旺引起的身體不适、消化功能障礙等症,具有獨特、靈妙的保健作用。
民間采用它制作成清醇的“白茶餅”,因其獨特風味和保健作用流傳到南洋一帶,至今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
白茶的作用
治麻疹
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陳年的白茶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兒的退燒藥,其退燒效果比抗生素更好。在中國華北及福建産地被廣泛視為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藥。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載:“白毫銀針,産太姥山鴻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聖藥。
促進血糖平衡
保健茶市場調研顯示,白茶除了含有其他茶葉固有的營養成分外,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活性酶,國内外醫學研究證明長期飲用白茶可以顯着提高體内脂酶(lipoproteinlipase)活性,促進脂肪分解代謝,有效控制胰島素分泌量,延緩葡萄粉的腸吸收,分解體内血液多餘的糖分,促進血糖平衡。白茶含豐富多種氨基酸,其性寒涼,具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在産區夏季啜一杯白牡丹茶水,很少人會中暑。因此白牡丹是當地茶農夏季必備的白茶之一。
明目
白茶存放時間越長,其藥用價值更高。白茶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它被人體吸收後,能迅速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能合成視紫紅質,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東西更清楚,可預防夜盲症與幹眼病。同時白茶還有防輻射物質,對人體的造血機能有顯着的保護作用,能減少電視輻射的危害。因此在看電視過程中多喝一些白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少年兒童更應提倡多喝白茶,有利于保護眼睛,健體。
保肝護肝
白茶片富含的二氫楊梅素等黃酮類天然物質。當酒精攝入過量,超過人體肝髒的代謝能力和解毒能力時,酒精就會對肝細胞産生直接或間接損害、刺激脂肪合成、缺氧、産生乙醛而誘導各有關酶系活性而導緻擾亂肝髒代謝等等。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導緻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纖維化以緻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的發生。另外,乙醇的代謝物乙醛是造成酒後第二天頭昏和惡醉的主要原因,是給肝髒帶來損害的主要物質。
大量的臨床試驗證明,白茶片富含的二氫楊梅素等黃酮類天然物質可以保護肝髒,加速乙醇代謝産物乙醛迅速分解,變成無毒物質,降低對肝細胞的損害。
另一方面,二氫楊梅素能夠改善肝細胞損傷引起的血清乳酸脫氫酶活力增加,抑制肝性M細胞膠原纖維的形成,從而起到保肝護肝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乙醇對肝髒的損傷,使肝髒正常狀态迅速得到恢複。
同時,二氫楊梅素起效迅速,并且作用持久,是保肝護肝,解酒醒酒的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