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質越來越不匮乏了,導緻我們在兒時的美味已經都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想要通過品嘗兒時的美食來找回美好的時光看來是相當困難了,但是月光餅這個美食卻是難得的還能找到,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月光餅出現于香港開埠初期(約1840年),在台灣被稱為窮人月餅,是香港及台灣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由于當時物質缺乏,貧窮人家買不起廣式月餅等昂貴的月餅,便以月光餅代替。月光餅材料極之簡單,隻是白砂糖與面粉,外表似足炒米餅,入口慢慢溶化,味道似雲片糕。
浙江琦君現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大家有一篇文章也叫《月光餅》。《月光餅》也正是她用對家鄉的月光餅的思念寄托了她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也是回憶童年的美好生活。文中琦君講述她自己特愛吃月光餅,且特别是月光餅上的五彩畫紙,特愛收集,甚至于長大了釘成本以作紀念。不過,也正是這樣,年少時的她為了和比她大兩歲的表姑換五張彩紙,表姑隻有三張,想和她換一個月光餅。
兩人都不肯,就吵了起來;于是,畫紙被表姑撕碎,月光餅被琦君踩碎,她也說了讓表姑傷心的話:“你還吃月光餅!再吃,臉長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餅上的芝麻那麼多了。”兩人“掩面痛哭”,自然,錯在她。她的母親趕來,把她訓了一頓,又送了一個月光餅給她表姑,說了一句:“女大十八變,變張觀音面。”表姑受傷的心立刻痊愈了,事後,表姑還分了一半月光餅給琦君。
月光餅材料極之簡單,隻是白砂糖與面粉,外表似足炒米餅,入口慢慢溶化,味道似雲片糕。可是台灣的月光餅其實是番薯餅(又稱地瓜餅),以地瓜或芋頭代替棗泥、豆沙作主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