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佛教文化從古至今流傳數千年,在曆史文化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信佛的朋友怎能不了解佛教文化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和宗教文化來看看禮佛文化知識重點有哪些吧!
佛教文化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内)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姓新稱喬達摩,舊稱瞿昙;因為他屬于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禮佛
禮佛可根據自己的時間方便,每日可禮佛三拜、十拜、三十拜、五十拜、一百拜、一百零八拜、三百拜、五百拜或是一千拜、壹仟零捌拾拜。禮佛時要輕微低頭,不要向外追求,府首返觀。人往外看時,下巴會不自覺地擡起而看不見自己,收下巴才能返照自身,都攝六根;如果終日追逐外境而不自覺,将迷不知返。佛有“重颌”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馳逐,追求諸已。我們的自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福德,徹底放下煩惱和我執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放下煩惱、憂愁、緊張,若心有羁絆,則肩必聳起。肩放松的同時,妄念也放下,萬緣放下,一心正念。《首楞嚴經》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翻掌代表轉變自己的心境,雙手如蓮,心開花開。接佛後輕輕半握拳,代表領受佛教,歡喜信受。握拳又平貼地,代表領受佛教,以平等心普遍布施。
佛門有說法,信衆若多誠心拜佛,相貌會慢慢轉變,心不散亂,儀态安詳。音聲和身體都會莊嚴起來。拜佛專心誠懇,培植威德,說話自然會得到别人的信服和尊敬。拜佛用功的人,無論身在何處,總有許多人親近、恭敬。
禮佛重要的意義在于見賢思齊。佛陀的言傳身教是個模範,讓我們學習。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禮佛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向佛陀學習、看齊,發出大願。當真正有智慧的時候,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