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亞病夫是清末民初外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貶稱,也稱東方病夫。1896年10月17日,上海英國人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清政府官僚腐敗、風氣惡劣,是東方病夫。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上,中華民國奧運會代表團全軍覆沒。
2、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紙發表了一幅漫畫 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臉龐枯瘦的中國人,用擔架扛着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從那時起,東亞病夫就成了外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蔑稱。清末鴉片泛濫,中國人因吸食鴉片,導緻身體柔弱.不堪一擊,頗遭外國人輕視。這也是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原因之一。
3、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争中敗給日本,有識之士痛思中國文化之病。嚴複在《直報》上發表《原強》稱 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他主張鼓民力,對症下藥,強民強國。東亞病夫成為激發民族主義情緒的一劑良藥。
4、1972年,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中有一段精彩的表演,他扛着一塊東亞病夫的牌子來到日本人的武館,并在日人面前将其踢破砸爛,讓人振奮。1984年,在美國洛杉矶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射擊選手摘下有史以來的第一金,才正式擊碎東亞病夫的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