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實亂而君危?明朝張居正在《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中寫道:“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官員手中權力來自百姓,就必須情為民系、利為民謀《呂氏春秋·審分覽》有言:“凡官者,以治為任,以亂為罪今亂而無責,亂愈長矣”如果為官者不僅不能使其治理的地區得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還搞得雞犬不甯、烏煙瘴氣,就必須要追究他的責任,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以其實亂而君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以其實亂而君危
明朝張居正在《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中寫道:“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官員手中權力來自百姓,就必須情為民系、利為民謀。《呂氏春秋·審分覽》有言:“凡官者,以治為任,以亂為罪。今亂而無責,亂愈長矣。”如果為官者不僅不能使其治理的地區得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還搞得雞犬不甯、烏煙瘴氣,就必須要追究他的責任。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問國家政事、不察百姓疾苦,于百姓而言,必是碌碌無為的庸官、懶官。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位宰相名叫盧懷慎,他雖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财,但在政務上卻毫無作為,是個典型的無為官員。任職期間,他把事務都推給同殿為相的姚崇,自己則概不問事,姚崇說什麼就做什麼,當時人譏笑他為“陪吃宰相”。武則天時期還有一位叫蘇味道的宰相,他出任宰相9年,卻不能在政務上有所建樹,隻是一味阿谀、圓滑于君臣之間,屈從附會,人稱“模棱宰相”。與此相反,心憂百姓的人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可以做出流芳千古的事迹。鄭闆橋在任範縣、濰縣知縣期間,重視農商,體察民情,經常頭戴草帽、腳蹬草鞋,不騎馬不坐轎,深入民間察訪疾苦。任職濰縣時,更是頂着違反朝廷律令的壓力開倉放糧,緩解嚴重饑荒,救民于水火,在點滴中诠釋着“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留下了赫赫聲名。
相對于能官幹吏而言,對待那些庸碌無為甚至魚肉百姓的惡官貪官,就應當高高舉起問責的鞭子,以嚴厲追責倒逼其履職盡責。《尚書·大傳》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則責司徒。”《孔子家語》曰:“賢能而失官爵,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饬司馬。”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的睡虎地秦簡,不僅記載了當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等,也記載了不少官吏犯罪及懲罰方面的規定。朱元璋在修建應天府城牆時,要求把每塊磚都刻上州、縣地方官員的名字,甚至包括泥瓦匠的名字。驗收時,如果發現質量問題,就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實行嚴厲的懲罰。如此一來,再無人敢從中牟利。
“亂而無責,亂愈長矣。”現代管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意思是如果一所房子的一扇窗戶破了而沒有及時修補,那麼用不了多久,其他窗戶也會被打破。同樣,如果不追究履職不力領導幹部的責任,任憑其逍遙自在,仕途順風順水、日子有滋有味,那麼極有可能産生不良影響,有可能讓其他幹部不去踏踏實實為民服務,而是把心思放在明哲保身不作為、撇清責任亂作為上。
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黨的十八大以來,“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逐漸成為共識,叉着腰跟百姓聊完就走的少了,搬來闆凳仔細記錄的多了;空耗時間開會務虛的少了,集中精力攻堅克難的多了。問責不主動、追責不給力的現象大為減少,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已然成為常态。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各級黨組織既要鼓勵幹部勇于擔當、敢于負責,也要精準運用問責的利器,對那些不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不擔當作為的幹部,嚴厲追責問責。廣大黨員幹部要強化責任擔當,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事業扛在肩上,一錘一錘敲打作風,一點一滴淬煉黨性,擔當作為,狠抓落實,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劉強 劉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