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們,每每憶及童年,大都繞不開爆米花的馨香。在那些物質匿乏的年月裡,香酥脆甜的爆米花,給人們留下了衆多溫馨的記憶。
爆米花就是以玉米、大米等食材制作的一種膨化食品。其起源,可以上溯到宋朝。
宋代詩人範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并解釋說:“炒糯谷以蔔,谷名勃婁,北人号糯米花。”
由此可見,在宋代,我國南方民間有在元宵節吃糯米花的習俗。據說宋人不僅僅食用糯米花,還用爆米花來占蔔一年的吉兇。
有關爆米花的民間傳說
農曆二月初二,又稱“龍擡頭節”,是我國民間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早在唐朝,二月二就被時人稱為一個“迎富貴”的特殊日子。明、清時期,我國北方民間在二月二這天形成了吃炒豆和爆玉米花的習俗。
關于這一習俗的由來,在我國北方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谕四海龍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間降雨。因為長期幹旱,人間莊稼顆粒無收,鬧起了饑荒,餓死了很多人。後來,掌管天河的龍王于心不忍,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場大雨。
玉帝得知真相,勃然大怒,便将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上立碑:“龍王降雨違天命,當受人間千秋罪;欲想重返淩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能開花的金豆。到了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有人忽然發現,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
于是,家家戶戶開始動手炒玉米,然後在院子裡設案焚香,并供奉上開花的“金豆”。玉帝看到人間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有開花的“金豆”,隻好傳谕,诏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行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一個習俗,每到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都要爆玉米花吃。
從事爆米花生意的人以農民為主,農閑時走街串巷,掙錢貼補家用隻不過在爆玉米花的專業設備沒有出現之前,不論是宋代的糯米花,還是明、清時期的玉米花,人們都是以鐵鍋炒制的。
傳統老式爆米花機,是在解放以後才出現的。它是用生鐵制成的,其外形打眼一看,就像是一個炮彈。爆米花機,主要是由機頭螺杆、大彎頭、小彎頭、機蓋、加力杆、開口銷和搖手等部分組成。另外為了能夠架在爐火之上,前後各設有一個支架。
從事爆米花生意,大都是一些普通的農民,且以中老年居多。農閑之時,他們攜帶着爆花機走街串巷,掙點閑錢貼補家用。入冬之後,則是爆花生意最好的時節。此時,該忙的農活都已經忙完了,許多人家已經開始動手做過年的準備了。若哪家的孩子向大人提出爆玉米花的要求,大人們一般都不會拒絕,給孩子們爆上一爐或兩爐以解饞蟲。
“膨!—————”爆花機的炸響從村子的上空劃過,街頭巷尾則飄溢着玉米花的馨香。
把玉米裝進爆花機,出鍋後就是一朵朵白色的爆米花爆花師傅走街串巷的時候,其工具有的用扁擔挑着,俗稱“爆花擔”。也有的用獨輪車推着,後來則多用自行車馱着。
他們一邊幺喝着“爆——花喽——”,一邊找一處避風的牆角停下,支起風爐,然後生起炭火。風爐的頭尾處,裝有可擱放爆花機轉動的“V”形鐵架子。
其實,不用爆花師傅多吆喝,歡快的孩子們早已圍攏上來。以前的農村孩子,哪有現在這般花樣繁多的零食。爆米花,是孩子們最喜歡最實惠的零食。一旦有爆花師傅到村裡來,他們會蜂擁而來排隊爆花,隊伍排得老長。
在爆花的時候,爆花師傅把黝黑的爆花機支起來,然後把顧客手端的一碗玉米粒或大米粒倒入爆花機裡,加入少許糖精,把蓋子蓋好、旋緊,然後架到風爐上加熱。
爆花師傅一邊不停地往爐子裡加煤炭,一邊有節奏地拉動風箱的拉杆吹風,同時還要不停地轉動爆花機。爐中的炭火随着風箱的拉動,越燒越旺,條條火舌舔着爆花機。
當爆花機壓力表的指針升到一定刻度之後,爆花師傅就會停下手中的活,站起身來大聲地喊道:“響——喽!”
周圍的人,不約而同地往後撤離。因為害怕爆花機的巨響,那些膽小的孩子們會慌忙用手捂住耳朵。他們既害怕又高興,因為每當響過一聲,排号的隊伍又朝前近了一個。
這時候,爆花師傅麻利地一手用火鈎鈎住爆花機的前頭,一手握住後頭的旋柄,把爆花機的頭朝下塞進布袋裡;一腳踩在機子上,一手抓住機子後頭的轉柄,激發機關,隻聽“膨”一聲悶響,一團白霧四散開來,頗為壯觀。此刻,再看布袋裡,當初裝進爆花機裡的玉米或大米等,都魔術般地變成一朵朵白色的花朵。
随後,爆花師傅将一把短小的掃把伸進爆花機裡,從裡往外掉一單,把粘在爆花機内壁的食物掉清,而後再迎接下一個顧客。
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式各樣的美味零食,令人眼花缭亂。傳統的爆花行業,逐漸衰退了。今天,人們偶爾會在市集或市井的某一個角落聽到一聲爆花機的炸響,令人産生恍若隔世的感覺。那久違的炸響仍然如舊,但再也不會有那麼多手端玉米或大米,興奮地站在爆花攤前排隊爆花的孩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