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對佛學的接觸越來越多,漸漸發現經咒實在太多不好取舍。就拿大悲咒和心經來說,很多初學者因為分不清兩者的區别,而無法決定修習的方向。本期的佛咒大全就來為大家講講這其中的區别。
《大悲咒》出自“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名為《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廣、中、略三種不同的版本。現今通行的“伽梵達摩”84句《大悲咒》,其經本以《大正藏》的底本為依據,是一個變化差異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達摩”譯本的原始面貌。除此類藏經外,還有一些很重要且更準确的可參考文獻。如與譯經年代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經,以及與漢譯本多有一緻的西藏大藏經等。
《大悲咒》在漢傳佛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自唐代翻譯《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後,《大悲咒》即廣為弘傳,并被納入漢地叢林功課。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載:《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為利樂一切衆生而宣說,其利益功德廣如大海而歎莫能盡;無論是消障除難、得善遂願,還是究竟的覺證解脫,《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議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廣為利樂。因而有不在少數的佛門四衆,寄於虔心持誦《大悲咒》以自利利他、護持佛法。
心經:全稱《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于釋迦牟尼佛的心髒一樣,收于大正藏第八冊。
心(梵hrdaya),指心髒,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将内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谛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經,徑也。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相。此五者。經中所說之旨也。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六祖慧能對清淨心的概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兩者區别:一部是咒語。一部是經書,稱為經。《大悲咒》保平安,《般若心經》除煩惱。
誦一切經咒,都得一樣功德,沒有多少優劣之分,關鍵在于恭敬與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