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淩晨也稱為深夜,指從午夜零時起到天亮前的一段時間,時間大約為00:00-06:00。上午,指半夜十二點到正午十二點占的一段時間,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由此可見,淩晨是在上午的時間範疇内,為包含關系。淩晨在醫學中有着特殊的意義,這主要是由于淩晨這一時間段和生理節律有着密切的聯系。當淩晨到來,即進入到零點之後,人體大部分的正常生理活動都會減弱,此時會表現出一些白天所不具有的生理特性。
古代計時
1、十時辰制:早期的曆法、時間采用十進制。陰陽五行曆,屬于十月太陽曆;十時辰制,則是時間的十進制劃分。在十時辰的使用早期,選擇若幹關鍵性的自然現象、生物反射、生活習慣作為時間的節點,幫助人們認知時間。到後來,才逐漸轉變為使用數字、或天幹等代碼來表述。據《隋書-天文志》,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為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點,稱為五鼓、五更,一直延續到清末。
2、百刻制:百刻制是十時辰制進一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一步劃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們對時間測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動銅壺滴漏的産生。
3、十二時辰制:西周開始,中國曆法逐漸穩定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采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随着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淩晨一點醜時、淩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