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因放棄工作或者縮短工作時間而陷入财務困境;35歲中年危機,擔心能否保住工作;社交減少,産生孤獨感。如果你出現這些情況,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因為生活壓力大而産生慢性疲勞。
這些壓力和焦慮會讓人産生受挫、無助,和對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覺;會讓人情緒低落,甚至抑郁;會讓人做事的動力減弱,做事情難以坐享其成。
生活中,慢性疲勞經常困擾着我們。比如說睡不着、睡不夠、愛做夢、易醒來;經常忘記事情,一點聲響就會緊張難受,做一點運動就感覺渾身乏力。
慢性疲勞的發生,輕則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重則影響工作、學業、家庭以及人際關系。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對待滿意疲勞,讓自身元氣滿滿,充滿活力。
英國知名專家瑪麗·伯吉斯、特魯迪·查爾德,經過20多年對慢性疲勞的研究,開創性地創造出認知行為療法,并把這些方法寫進《疲勞自救手冊》中。
為什麼要出版這本書,作者給出了以下理由:首先,在研究中發現,一些患者隻要按照本書中的方法練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一些人無法請專業的醫師,幫助他們解決疲勞問題,再加上有些人由于路途遙遠或者工作原因,無法去醫院複診。
在這種情況下,兩位愛心專家決定,出一本讓人人可以在家進行疲勞練習的書。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治療慢性疲勞的核心方法:認知疲勞療法。
什麼是認知疲勞療法?它是一種談話方法,對幫助患有各種健康問題的人很有價值和療效。它是基于這樣一種原則:你可以通過改變你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來管理你的問題。
對于對治慢性疲勞來說,我們需要改變哪些認知?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克服無益的思維模式。有時候在一項計劃難以進展時,你可能會有這些想法:我的進展太慢了;我的大部分計劃還沒完成,太難了!我好像退步了。
這些想法就屬于無益的思維,它們的出現,顯然會影響我們做事的積極性。那麼,該如何克服呢?要想克服,就需要明白無益想法的類型。作者認為,無益的想法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疾病的恐懼或擔心。
比如說,你前一天走了很遠的路,想來後感覺疲憊和疼痛;這個時候你會想,我走的路太多了;随之而來的行為是,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你的情緒是擔心疲勞加重,為休息過多懊惱,最後造成疲勞和肌肉酸痛。
另一方面是擁有極高的個人标準和自我期望。有些慢性疲勞的人在患病前非常忙碌,精力充沛,有進取心、上進心,對自己期望過高,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完美主義心态。比如說不寫追求極高的要求,對自己過于嚴苛,甚至不近人情。
可是當你因為疲勞,完不成高标準要求時,就會導緻過度自我批評;懷疑自己的判斷,難以完成任務;把精力浪費在沒有完成的事情上。
由上面可知,無益想法具有自動性,它不需要任何刻意的努力,就會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但是這些想法不完全正确,難以消除,還具有持久性。
當你明白無益的想法後,就可以針對性地解決,比如說提升個人信心,降低個人期望等。
第二點是克服擔憂、壓力與焦慮。研究表明,當人們考慮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或者恢複以前的活動時,經常會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能做這份工作嗎?我要獨自旅行,怎麼乘坐火車?老朋友好久沒有聯系,我們該如何相處?
這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擔憂、焦慮。如何解決這些擔憂呢?作者給出了四個步驟,分别是寫下讓你感到焦慮的情況或活動;查看清單,決定先解決哪一項;在遇到困難時,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擔憂(解決問題或者面對讓你感到焦慮的情況);寫出活動計劃,留出時間解決你的困難。
在處理與慢性疲勞有關的憂慮、壓力和焦慮時,需要牢記一些要點。當你面對某個擔憂時,你需要用到不止一種技巧;要挑戰康複過程中出現的無益想法;一定要安排特定時間來解決你的擔憂,并把它寫進活動計劃或目标完成記錄中。
第三點是克服康複中的障礙。有時候你會覺得,明明已經在努力讓自己變好,可為啥仍難以取得進展?有時候前進三步,後退兩步;有時候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出現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你在康複過程中遇到了障礙。
這些障礙,有不少是認知方面造成的。比如說完美主義,有這個個性的人,對自己總是有極高的期望,如果達不到就會感到痛苦,這樣就會阻礙康複,導緻出現以下問題:
比如說想一口氣寫一篇論文,或者一口氣把三天的工作一天做完,這樣就會加重疲勞感,需要讓自己過度休息.
試想一下,當我們處在恢複期時,讓自己從事精力巅峰狀态的高強度工作,身體明顯是吃不消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重新合理安排工作。
比方說一天就做三件事,洗碗、讀五分鐘書、早上六點準時起床。這三件事不要管多麼微小,持續做下去。當我們一點點克服康複期的障礙時,精力就會快速得到恢複。
使用這本書時,不需要按照順序,面面俱到地讀,隻需要讀與自己相關的部分即可。另外書中大部分章節,都會要求寫一些日記,如果你喜歡日記,也可以設計成其他形式。
最後希望大家好好讀讀這本書,把書中關于減緩疲勞的方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重新獲得元氣滿滿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