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的順序
詞語在句中的先後順序叫詞序。詞序是漢語語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幾千年來,漢語的詞序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文言和現代漢語的詞序大體上是一緻的現在說“老師說”,古代說“陳勝曰”,它們都是按照“主語——謂語”這種詞序造句的;現在說“我們抗擊侵略”,古代說“齊師伐我”,它們都是按照“主語——動詞謂語——賓語”這種詞序造句的;現在說“人民的好戰士”,古代說“趙之良将”,它們都是按照“定語——中心詞”這種詞序造句的。當然,詞序也在逐漸地發生變化,古今漢語的詞序也不是完全一緻的。
(三)介詞結構的位置
狀語在謂語前邊,補語在謂語後邊。文言的介詞結構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不過翻譯成現代漢語情況比較複雜:
1.由“與、為”組成的介詞結構隻能作狀語,譯為現代漢語仍然是狀語。如:
1.孤當與孟德決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我自當跟曹操決一死戰。原文“與孟德”是“決”的狀語,譯文“跟曹操”也是狀語。
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庖丁解牛》)
——庖丁給文惠君宰牛。原文“為文惠君”是“解”的狀語,譯文“給文惠君”是“宰”的狀語。
2.由“以”組成的介詞結構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譯為現代漢語全部是狀語。如:
3.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稗類鈔·馮婉貞》)
——敵人遠離我們,是想拿槍炮圍困我們。原文“以火器”是“困”的狀語,譯文“拿槍炮”是“圍困”的狀語。
4.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陳涉起義》)
——(他們)築起高台子到上邊宣誓,用兩将尉的頭作祭品。原文“以尉首”是“祭”的補語,譯文“用兩将尉的頭”是“作”的狀語。
3.由“于”組成的介詞結構主要作補語,有時也作狀語,譯為現代漢語一般是狀語。如: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前出師表》)
——我本來是個普通人,自己在南陽種地。原文“于南陽”是“耕”的補語,譯文“在南陽”是“種”的狀語。
6.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蘇轼:《石鐘山記》)
——在亂石中挑一兩塊,敲了敲它。原文“于亂石間擇”的狀語,譯文“在亂石中”是“挑”的狀語。
原文是補語,譯為現代漢語仍然是補語,這種情況較少。如:
7.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樹。原文“于淮北”是“生”的補語,譯文“在淮河以北”是“生”的補語。
4.由“乎”組成的介詞結構隻能作補語,譯為現代漢語一般是狀語,有時也作補語。如:
8.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庖丁解牛》)
——我的興趣所在是事物的規律,比一般所謂“技術”進了一步。原文“乎技”是“進”的補語,譯文“比……”是“進”的狀語。
9.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現在我就是死在捕蛇上,比我鄉鄰的死也已經在後了。原文“乎此”是“死”的補語,譯文“在捕蛇上”也是補語。
未完待續……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曆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每天留半個小時來閱讀,給自己充個電。關注本号,百萬讀者和你一起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本号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台,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隻靠“聽”,能懂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