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朝野佥載》說,唐代 洪州人養豬緻富,稱豬為“湯盎”。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 史記集解》引鄧展曰:“東海人名豬曰豨。”所以漢初陳豨、漢末昌豨都名“豨”。
遊農經濟的時代,豬的飼養成本比定居農業時代飼養成本高,其價值也就更大。商代的豬被人認為是貴重、吉祥的禮物。随着種植業的發展、居住地的穩定(遊農經濟漸漸被定居農業經濟取代)和豬的馴化,很多和豬有關的字産生出來,比如“家”(房子底下有豬。豕,意思就是豬)、“ 圂”(意思是廁所,即廁所通豬圈。)另外,我們常說的“ 腥”、“ 臊”二字也和豬有關。《 周禮· 天官冢宰》上說:腥、臊不能食。《 說文》上解釋說,所謂“腥”,并不是肉聞上去的味道,而是肉中的星星”,指豬肉中有像米粒的星星點點的肉息(長有寄生蟲豬肉縧蟲的“米星豬”,或稱“ 痘豬肉”);所謂“臊”,是豬身上油脂發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