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一個文化發展成功的時候,必然會有着很多的分歧。這些分歧就在之後的曆史中創造出了不同的小文化。蘇州彈詞作為有名的傳統戲劇之一也有着不一樣的流派傳承。
那麼,本期盤點蘇州評彈的流派有哪些。
小陽調
在當時普遍彈唱的“書調”基礎上,根據說唱内容及個人嗓音特點,形成自己的流派唱腔。稱“小楊調”。一說,其唱腔不全用真嗓,且其假嗓高腔比較突出。内行稱真嗓為“陽面”,假噪為“陰面”。因其陽面中夾用陰面,故稱“小陽調”。
馬調
馬調是評彈藝術中流傳最廣的一個流派。馬調以吟誦為主,音樂性不強,但節奏明快、流暢。經其後輩師承的發展,馬調已初步形成體系。如有魏玉卿根據自己的條件發展而成的魏調,魏玉卿又傳子魏含英,他又對魏調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加強了音樂性。馬如飛以擅唱《珍珠塔》而聞名,人稱“塔王”。
祁調
祁調的創始人是祁蓮芳(1910-1986,蘇州人)。祁調淵源于俞調,唱時真假嗓并用,以假嗓為主,但在發聲方法上,俞調放而亮,祁調收而抑。潤腔亦有很大不同,自有其獨特的韻味。
徐調
徐調是徐雲志所創的流派唱腔。采用真假嗓結合的唱法,創出了“長腔”、“短腔”、“長短腔”、“長長腔”、“變腔”、“新腔”等9種唱腔,豐富了蘇州評彈唱腔的表現力。形成了唱腔委婉、節奏舒緩的“徐調”,人稱“糯米腔”、“迷魂腔”。
沈調、薛調
聽衆稱沈儉安的唱腔為沈調,薜筱卿的為薜調。雖然也有并稱為沈薜調的錯誤說法,但是始終這是兩個演唱流派。沈、薜調共同的特點是吐字清晰、明快流暢,但由于二人的個性、秉賦及在書中擔任的角色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沈儉安嗓音啞糯,行腔委婉,韻味醇厚,而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锉锵,口角爽利、兩種唱腔正好互相映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夏調
夏荷生繼承“俞調”所創的流派唱腔。夏荷生(1899-1946),浙江嘉善人。少年時從伯父夏吟道學唱俞調,後從演唱《描金鳳》、《三笑》名家錢幼卿學藝,出師後聲譽勝過乃師。他定音較高,以響彈響唱為特色。演唱時,上半句用假嗓,下半句用真嗓,真假嗓結合十分貼切自然。他演唱的《描金鳳》有很多創造,人稱“描王”。
周調
周調以親切含蓄、溫文舒緩為特色,結構嚴謹、節奏平穩、闆眼分明、咬字清晰。叙事、表達内容明白曉暢,既充分發揮說唱音樂的吟誦行腔特點,又注重唱腔的音樂性,婉約多姿,稍帶鼻腔共鳴,饒有韻味。三弦伴奏,亦顯雅逸。
俞調
俞秀山(生卒年、出身、籍貫不詳。為清嘉慶、道光時人)吸收江南民間音樂,豐富了唱腔旋律而形成的流派。“俞調”音域寬,唱腔包涵了高亢與低沉,委婉與平直,剛勁與柔和,曲調十分優美動聽。主要傳承人有朱耀笙、朱介生、朱慧珍、江文蘭等。開篇《宮怨》為其代表性唱段。
楊調
唱時,真假嗓并用,轉換自如,音域寬廣。常根據感情需要自由行腔,并以跌宕起伏的散闆形式和句末頓挫分明的長拖腔,同時,加上速度快、跳躍性強的戲劇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聲闳氣貫,間有凄切蒼涼之處,激情撼蕩,感染力較強。
陳調
音色寬厚,蒼勁,間或雜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一些有造詣的藝人在演唱陳調時都帶有自己的風格。如劉天韻所唱的《林沖踏雪》便是脍炙人口的保留曲目。又如楊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别具一格。現多作為書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調。
姚調
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和單檔說書的風格,形成了重在語調語意、語氣的表達的樸質、自由的唱腔—一姚調。姚調以普通的書調為基礎,受了小陽調的一定影響,以本嗓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
其彈唱注重語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顯示了彈調音樂的說書性,其唱詞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話,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靈活自如,力求對内容表達均貼切。